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07-15 08:10:2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中班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中班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

  2.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教师: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丁丁该怎么做呢?

  (二)看图书,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2)教师示图1教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

  (3)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4)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二)情境表演,巩固经验。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个别表演,师生评价。

  3.迁徙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三)师生总结,提升情感。

  1.教师: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2.师生针对班级实际,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

  3.教师小结: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四)欣赏故事:《宋濂借书》,懂得"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的道理。

  教师:为什么主人同意宋濂随时来借书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别人的东西不仅要有礼貌,还要讲信用,要及时归还给别人,今后再问别人借,就不难了。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借别人东西时有礼貌,并且及时归还。

附故事:

  宋濂

  借书

  明朝有一位叫宋濂的人,家里很穷,根本买不起书。宋濂为了学习知识,常常借书读。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但是都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孝顺的含义,懂得要用行动来孝顺妈妈。

  2、能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孝顺妈妈的方式。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绘本《感恩的'笑脸》电子书。

  2、孝亲拼图半成品3份。

  3、PPT。

活动过程:(一)欣赏故事,导入活动。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好听的故事吧。

  (二)了解故事,理解孝顺。

  1、欣赏故事前半段,了解妈妈的辛苦。

  (1)提问:塔塔找到感恩的理由了吗?他找到了哪些感恩的理由?

  小结:我们应该感恩一切。

  (2)提问:这些东西都是谁为塔塔准备的?

  小结:妈妈要上班,回来后要做饭,还要为塔塔准备这些,真的很辛苦的。

  2、欣赏故事后半段,懂得感恩妈妈。

  提问:塔塔会怎么感恩妈妈?

  小结:塔塔懂得了感恩,会分担家务,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三)讨论孝顺妈妈的行为。

  1、结合孝顺图片,讨论生活中可以为妈妈分担什么?

  2、师生共同讨论孝顺妈妈的行为。

  小结:分担家务也是孝顺妈妈的行为。

  3、拓展:还有谁也应该分担家务?

  小结:一家人应该相互关心、共同分担家务,这样才是幸福的一家人。

  4、观看情景表演,学习孝顺妈妈的行为。

  (2)提问:刚才这个小朋友做了哪些孝顺的行为?

  小结:看来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

  (四)制作感恩拼图。

  1、幼儿根据场景绘画孝顺行为并拼图。

  2、交流感恩孝顺拼图。

  小结:孝顺妈妈不仅要会想、会说,更要会做,让我们都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吧。

活动延伸:1、家园共育:在家中给孩子孝敬自己的机会,培养孝顺的好品质。

  2、区域活动:迷宫投入区域,让幼儿在走迷宫中学习感恩孝亲行为,增进孝敬父母长辈之情。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愉快地参与游戏,体验到成功完成游戏任务的喜悦。

  2.理解图形之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并能按图形之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行归类。

  3.能按要求安静、有序地去放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教师教具:紫色大卡片4张,两张大小相同的椭圆形纸(纸上画出人物五官),两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两张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形状、大小都相同的积木2块,形状、大小不同的积木2块。

  幼儿学具:紫边卡片16张,《梦幻山谷》游戏手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图形宝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好多图形宝宝,他们可是排着队来的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幼儿回应:"图形宝宝"的出示使幼儿个个兴趣十足。听完老师的话,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专注的盯着老师手里的图形宝宝,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他们要怎样排队?)

  二、游戏:"图形宝宝来排队"帮助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1.出示相同大小的两张椭圆形纸(椭圆形宝宝),将其平行并列排放。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这两个图形大小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排放的?

  (幼儿回应:孩子们非常认真的观察着黑板上的两个椭圆形宝宝,他们能一眼看出黑板上的两个椭圆形宝宝的大小是一样的,孩子们也会用"挨着排放""站得一样高"......来描述两个椭圆形宝宝排放的位置,虽然孩子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其观察到的位置关系,但我认为对于这两个图形排列的位置关系孩子们是理解了的。于是我做了以下小结)教师小结:原来这两个椭圆形宝宝的大小一样,他们是并列排放的,排得整整齐齐。

  2.出示一大一小的两张长方形纸(长方形宝宝),将底线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宝宝?这两个长方形宝宝是一样的吗?那是怎样的呢?它们是怎么摆放的?

  (幼儿回应:幼儿对于教师出示的一大一小对比明显的两个长方形宝宝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找出差异。并能用语言"他们是挨着排放的""大的长方形宝宝要高一些,小的长方形宝宝要矮一些"......来形容其观察到的两个长方形宝宝排列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原来这两个长方形宝宝是一个大一个小,他们的底线是摆在同一线上的。

  3.出示一大一小的两张长方形纸,提问:这两个长方形一样吗?是怎样的?教师将两个长方形分别对折出中线,并用彩色笔画出中线,两两中线对直并列摆放展示在黑板上,提问:这两个长方形的中线在什么地方?中线位置是怎样的?

  (幼儿回应:教师通过对折的方法,给幼儿演示了什么叫中线,怎样找到中线,并通过用笔画出中线更加深了幼儿对中线的理解。使幼儿能用"他们是中线对齐排列的"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两个长方形的排列位置关系。)教师小结:原来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中线位置在同一线上。

  4.出示一大一小的两张三角形纸(三角形宝宝),提问:这两个三角形宝宝是一样的吗?是怎样的?它们是怎么排放的?

  (幼儿回应:幼儿能一眼分辨出两个三角形宝宝的大小明显不同,同时会用"他们一个是竖着的,一个是横着的"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其观察到的排列位置关系。)教师小结:原来它们一大一小,摆放的方向不同,中线位置在同一线上。

  三、游戏"排队站站好"请幼儿观察紫色大卡片,找出图形摆放的位置关系。

  教师依次出示4张紫色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4组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提问:这张卡片上的图形大小一样吗?是怎样的?摆放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呢?

  (幼儿回应:有了前面实物图形排列做铺垫,幼儿通过观察能很快的正确分辨出卡片上4组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四、游戏:紫边卡片找朋友。

  能观察出图形之间排列的.位置关系,并将其归纳到相同的位置排列关系的图片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紫边小卡片,按照图形之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将它们分别对应摆放在《游戏手册》第5页的4组图形下面。

  (幼儿回应:操作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帮卡片找朋友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能够拿着紫边卡片一张一张的仔细观察找到两个图形间的位置排放关系,并放在相应的图形下面。)

  2.幼儿操作游戏材料。教师观察幼儿操作过程,检查操作情况,鼓励个别有困难的小朋友坚持完成操作。(幼儿回应:有的幼儿观察不够仔细,容易出错,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及时的鼓励有助于幼儿克服困难,完成任务。)3.教师用积木演示4种不同的图形关系,幼儿从自己的紫边卡片中找出具有相同关系的小卡片。

  (幼儿回应:有了前面的活动,当老师再次出示实物演示位置关系时,幼儿便能很快的找到具有相同关系的卡片。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游戏材料。

中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感知比较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并尝试按材料的1-2种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

  与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相似的砖(塑料板剪的),幼儿搭建的“房子”若干,可乐瓶、花等材料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活动:请小朋友把“砖”进行分类“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

  2、游戏活动:铺路

  (1)请小朋友为“动物新村”铺路,鼓励幼儿按“砖”1-2种特征进行排序活动。

  (2)幼儿自由参观铺好的“路”,观察“小路”是用什么形状的“砖”和按什么规律铺成的,感受序列的`美。

  3、游戏活动:找图形

  幼儿听信号站到相应的砖头上,同伴之间互相检查。

  4、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投放由各种图形组合的图案,让幼儿进行图形统计。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呈封闭状物体的数数方法,并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愿意参与游戏活动,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数字卡片、五角星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数数兴趣

  1、出示迷宫,讨论:为了防止灰太狼进入羊村,羊宝宝在羊村的周围制造了一个道路迷宫。迷宫的周围都有些什么?

  2、出示小动物,讨论:但是,其他小动物要怎么才能又快又安全地走到羊村呢?

  告知走迷宫方法:每当你走到一个分叉路口的时候,请走物体数量比较多的那一条路。

  二、数树林——集体探索呈封闭状物体的数数方法

  1、讨论:你是怎么数的?不同的起点开始,结果一样吗?

  2、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我们找对结束的地方,我们都能数正确。

  3、比一比,选择正确的路线。

  三、数花丛——交流分享数数方法

  1、幼儿自由操作,数一数,贴标签

  2、交流分享并验证。

  3、小结:每个朋友都有不同的数数方法,有的直接记住自己是从哪里开始数的.,有的朋友请了自己的手指帮帮忙,有的朋友还学会了做记号。这些办法都能帮助我们数清楚,然后帮小动物找出正确的路,你们真棒!

  四、数喜欢的东西——运用已有经验,帮助寻找正确的路

  1、交代任务:接着走,还会碰到不同的路,请你们来帮助小动物们找到正确的路。

  2、幼儿自由操作,数一数、贴标签。

  3、交流验证,明确树林迷宫的安全路线。

  五、游戏——带着小动物穿越迷宫树林。

  中班数学走迷宫教案,迷宫是一个很考验小朋友眼力的游戏,可以通过走迷宫游戏来锻炼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玩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很有效果的教学方式。

中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竹圈是结合我园的课题而开发出来的一种农家用品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可以有多种玩法的农家用品体育玩具。那如何利用竹杆这个农家特有的材料,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特长,来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得到发展呢?引导幼儿在跳、爬、钻、投掷、平衡、攀登等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因此,我根据竹杆的特点和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通过尝试、练习,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同时向前起跳的技能。

  2、体验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的快乐。

  3、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粮食”(绳球或沙包代替),音乐磁带,欢快的音乐一段。

  2、竹圈若干(拼接成小河)、四个篮子、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袋鼠跳跳跳

  1、老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小袋鼠,跟妈妈出去玩好吗?”(好)

  2、师带幼儿来到户外场地,随着音乐的节奏跟着老师做模仿动作:头部运动、上肢运动、腰部运动、,下肢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等。

  评析:这部分活动的目的是以音乐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热身运动,使幼儿的全身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竹杆真好玩

  1、老师:“你们想不想和竹圈做游戏?(想)想一想竹杆可以怎么玩?比比看谁的玩法最多。”

  幼儿探索竹圈的'玩法,教师观察指导。

  2、请幼儿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法:你是怎么玩的?

  幼儿A:我把竹圈放在胯下当车开。

  幼儿B:我用竹圈用力往前滚,我追过去抓住它。

  幼儿C:我把竹圈放地上跳来跳去。

  3、老师:“刚才小朋友想了许多不同的玩法,真棒!现在请你再试一试还可以怎么玩,或者玩一玩你没玩过的玩法,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合作玩竹圈。”

  幼儿再次探索、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出把圈放成一排,双脚跳过竹圈的玩法。

  “这次你又是怎么玩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玩法。)

  幼儿A:我把竹圈套在身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开火车游戏。

  幼儿B:我用圈当陀螺转。

  幼儿C: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把圈放地上排成了一排,我们练习跳过圈圈。

  4、幼儿一起学习练习跳过竹圈的玩法,教师讲解跳竹圈的要领:双脚并拢,稍弯曲,用力蹬地跳过竹圈。(反复练习几次)

  评析:这一部分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探索竹圈的多种玩法,并探索与他人合作的玩法,重点是引导幼儿想出跳过竹圈的玩法,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三、小袋鼠运粮食

  1、老师:“小袋鼠想帮妈妈运粮食吗?”(想)

  2、老师:“天气渐渐冷了,我们要运好点粮食准备过冬了。妈妈请小袋鼠帮我一起来运粮食。粮食在河的那一边,小袋鼠从家里出发,一直往前跳,跳到小河边,用力跳跃过河,不能掉在河里。到河对岸捡起一包粮食后,按原路跳回,把粮食放在篮子里。然后还可以继续去运,直到把粮食全部运回来。”

  3、请个别幼儿示范一遍,师指出注意点:跳的时候膝盖要弯曲,然后用力蹬地跳。

  4、幼儿集体游戏一遍。(圈可分大小,提醒能力弱的幼儿在小圈这头跳。)

  5、教师小结运粮食的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有的小袋鼠跳的时候没用力,掉进小河了;有的小袋鼠一次运了两包粮食。

  6、分组运粮:小袋鼠分成四组,运回粮食后把粮食放到自己这组的篮子里,然后再去运,直至把粮食全部运完。最后比一下哪组运的粮食最多为胜。

  评析:这部分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双脚并拢向前跳的能力,激发起他们参与游戏的欲望。

结束部分:

  1、与获胜的一队分享喜悦,奖小红花。

  2、教师带幼儿做整理活动。小袋鼠一起将粮食运回活动室。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活动,发现石头的魔力,想读故事。

  2、能仔细阅读画面,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阅读的温馨和快乐,感受故事中爱的情感。

  4、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阅读绘本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设悬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可爱的朋友,他是谁呢?

  2、课件出示:驴小弟的图片,并介绍:他叫“驴小弟”,他和他的爸爸妈妈住在燕麦谷的松果路。你们看:

  出示图片:

  驴小弟一家其乐融融的图片。

  问:你从图片上都看到了什么?

  (花儿开得多好看啊!)

  3、可是,有一天,驴小弟的家跟以前不一样了。你们看:出示驴爸爸和驴妈妈伤心难过的图片。

  问:这时候驴小弟的家是什么样子?(连花儿都枯萎了!)

  4、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呢?故事还要从这儿说起:

二、看动画,回答问题:

  1、播放驴小弟捡到带有魔法的石子的过程。并回答:

  2、驴小弟捡到了什么?这是一颗怎样的石子?

  3、如果你现在就有这样带有魔法的小石子,你会用它干什么?

三、听故事,回答问题:

  师讲述:

  当他一边穿过草莓山,一边在想着许多许多他的愿望时,他突然看见一头又狡诈又饥饿的狮子正在草丛里瞪着他。这只狮子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吃饭了,它正在找今天的晚餐,正好遇到了驴小弟,狮子心想:“今天我总算能饱餐一顿了!”

  1、你说,驴小弟看到这样的狮子,害怕吗?那你说驴小弟现在怎么对付这只狮子?(快用这颗神奇的小石子)师继续讲述:

  (可是)他害怕极了。根本没有好好想一想。“我希望我是一块石头。”他的话一说完,他就变成了一块石头。狮子跳过来,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不停地用鼻子闻来闻去,彻底糊涂了。“我明明看见一头小驴子的,也许是我饿疯了。”他喃喃地说。变成岩石的驴小弟,就这样呆在草莓山上,那颗神奇的小石子还在他 身边,但是他没办法去拿。“噢,我好希望再变成我自己。”他想,可是没有用。他必须碰到那颗小石子才能产生法力,但是他根本没办法做到。就这样,夜,来了。

四、看图片,想一想:

  1、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图,你们知道驴爸爸和驴妈妈为什么这么难过着急了吗?

  (驴小弟不见了)是啊!不管他们想了多少办法,找过了多少地方,他们都没有找到驴小弟。你们看,他们是多么伤心、多么无奈啊!就这样,驴小弟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渡过了漫长的秋天、一起渡过了寒冷的冬天,你们看,春天来了,草莓山上的小草都醒过来了,花儿也露出了它们美丽的脸庞,可是,驴小弟还是一块大石头,一动不动地呆在山上。

  2、那你们说,驴小弟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3、老师告诉大家,驴小弟在最后终于变回来了,并且回到了他温馨的家中,你们看,他们家的那瓶花儿又开放了!

  4、有小朋友会问,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啊?请小朋友自己在书本里寻找答案吧!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驴小弟变石头”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⒈理解儿歌内容,能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⒉能关注生活细节中渗融的惦念、关爱之情,感受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⒈师:宝宝,家里有谁啊?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家里有些谁。

  ⒉师:孩子们,你们现在最想念谁?

  ⒊师:看来我们心里都有惦念的人,被你们想念可真幸福啊!

  二、理解儿歌内容。

  ㈠妈妈来敲门。

  ⒈出示PPT图一,师:这是谁和谁在家里?

  ⒉幼儿有节奏的`学说:我和爸爸在家里。

  ⒊师:我和爸爸在家里,你们总想谁来敲门啊?

  ⒋有节奏地念:总想妈妈来敲门。我们来敲门咯!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丁冬、丁冬”。

  ⒌出示妈妈,师:是谁回来了?看到妈妈回来了,你和爸爸心里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拍拍手说。按节奏念“妈妈回来了。”

  ⒍师:妈妈回来了你会怎么做?看来,妈妈是我和爸爸最亲密的人。

  ⒎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一首儿歌:我和爸爸在家里,总想妈妈来敲门,丁冬、丁冬,妈妈回来了。

  ⒏师:我们一起来说说看吧!带领幼儿按节奏说说。

  ㈡爸爸来敲门。

  ⒈出示PPT图二,师:现在谁在家里?妈妈和宝宝在家里,宝宝和妈妈在家里最想的谁?总想谁来敲门?

  ⒉儿歌总结:我和妈妈在一起,总想爸爸来敲门。

  ⒊师:“丁冬、丁冬”门铃又响了,谁回来了?打开门一看,真的是爸爸。这时,宝宝和妈妈心里怎么样?看来,爸爸也是宝宝和妈妈最亲密的人。

  ㈢全家在一起。

  ⒈出示图三,师:我们全家都在一起,心里怎么样?全家在一起,很开心、很高兴还可以说亲亲热热在一起。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⒉谁也想来和我亲亲热热的?

  ⒊学说最后一部分。

  三、完整念儿歌,并学习分角色进行表演。

  ⒈完整学习讲述儿歌。

  ⒉分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主要表现出惦念、激动等情感。

  四、还会有谁来敲门。

  ⒈师:我们全家在家里了,叮咚、叮咚。还想谁来敲门?

  ⒉幼儿猜测、讲述:奶奶、爷爷……

中班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老虎、狐狸、小动物”之间的这种强弱对抗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一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第二块蛋糕》这个故事是为数不多的关于小动物(弱者)战胜狐狸(强者)的故事之一,所以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更加的有吸引力了。本次活动设计力图通过对比狐狸两次抢蛋糕的不同过程和结果,因此采用了老师带领幼儿共同阅读的方式。在故事重复的部分的,就采用几幅图片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两次抢蛋糕的不同结果。(如:为什么第一次狐狸抢蛋糕,小动物们着急的追出去,第二次小动物还在笑呢?)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图书,能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

  2、幼儿能观察理解狐狸两次抢蛋糕的不同结果,理解故事情节。

  3、体验故事所含的意义,知道欺骗别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下场。

活动重点:喜欢阅读图书,能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狐狸两次抢蛋糕时小动物的不同表情。

活动准备:

  《第二块蛋糕》的PPT、大书。

活动过程:

一、 聊聊蛋糕:

  1、(出示蛋糕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们吃过蛋糕吗?你们吃过的蛋糕是怎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啊?

二、看看讲讲。

  1、PPT演示1——6幅图(图一、图二,教师边放边解说:“加上巧克力、放上葡萄干、拌上白糖,小猪、小猫、小兔在做蛋糕。蛋糕烤熟了,喷喷香。大家坐下来准备痛痛快快的吃个饱。突然,再播放图三——图五)

  教师提示:边看边想,发生了什么事?

  1)、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你们说小狐狸抢走了蛋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动物的表情怎么样?会说什么?(快还给我们,这是我们的蛋糕)它们为什么很着急?(因为这是小动物自己做的蛋糕,被狐狸偷走了。)

  4)、狐狸把蛋糕给了谁?

  5)、老虎拿到蛋糕后觉得蛋糕好吃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老虎会表扬狐狸吗?

  6)、他还会对狐狸说什么呀?听(好吃、好吃!再给我做一块蛋糕,给我吃第二块蛋糕。)

  7)、这下狐狸怎么样了?(狐狸不会做蛋糕,有点发愁了)(观察第6幅图)

  小结并过渡:是啊,狐狸不会做蛋糕,所以发愁了,你们猜猜狐狸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猜测)

  你们各有各的说法,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继续看图片吧。(播放图片7——10)

  2、幼儿继续讲述。

  1)、狐狸第二次偷蛋糕是从哪幅图上看出来的?

  2)、小动物的表情怎么样?它们为什么在笑呢?(因为蛋糕里面加的不是巧克力而是烂泥巴)(幼儿猜测)

  3)、狐狸第二次抢了蛋糕给老虎,这回老虎吃了怎么样?

  4)、老虎第一次吃蛋糕吃的津津有味,为什么这一次却皱起了眉头,火冒三丈呢?(幼儿大胆猜测)

  5)、第二次,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泥巴蛋糕呢?(小动物知道狐狸肯定还会再来抢蛋糕,所以就想好了办法,让狐狸上当。)

  6)、你们猜,这时狐狸的'心里是怎么样的?

  7)、最后,老虎是怎么样对狐狸的?

  小结过渡:狐狸还蒙在鼓里呢,挨了老虎的揍。看来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聪明的小动物,狐狸啊狐狸,你可不能再抢别人的东西,要改邪归正了。老师再把这个故事讲一遍,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三、共同阅读大书,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1、师幼再次交流讨论:蛋糕是从哪来的?狐狸两次抢蛋糕时小动物的表情有什么不一样?第二块蛋糕里有什么秘密?

  2、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翻到相应的画面,与幼儿共同阅读、分享故事。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狐狸两次抢蛋糕时小动物的表情为什么不一样?抢第二块蛋糕时小动物们为什么不追,反而还站在旁边笑?

  3、小结讨论:小动物们真的是很聪明,如果你是小动物,狐狸来抢你的第二块蛋糕时,你要怎么办?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常规教案06-20

中班美术教案06-12

中班音乐教案06-12

中班音乐教案(精华)07-09

【精】中班音乐教案06-15

【推荐】中班音乐教案06-15

中班音乐教案【荐】06-15

中班音乐教案【热】06-15

中班音乐教案【推荐】06-15

【荐】中班音乐教案06-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