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2 09:00: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语文教案 篇2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教材分析

  这篇课语言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其同签定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2.过程和方法

  激趣导入,通过材料与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真切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儿童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准备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环境,整理相关图片和音视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86年是什么年吗?

  (学生回答。)

  那为什么国际和平年选在了1986年呀?

  (学生基本无从回答,这时老师需要介绍当时的世界环境,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对和平的渴望。)

  当时世界环境很混乱,局部战争不断,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看这里硝烟弥漫,看这些孩子饱受磨难!

  (老师动情诉说,并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看着这些画面,你们能说说他们失去了什么吗?你们知道他们渴望什么吗?

  (老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片,发挥想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他们渴望一顿饱饭,渴望一个怀抱,渴望一个家,渴望幸福。而正是战争摧毁了这一切,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

  于是,1986年成为了国际和平年,世界各国的儿童共同发表了宣言《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让我们来道出他们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

  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注意体会这篇课文的感情。

  (老师范读,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谁能说说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老师点名回答。)

  那么现在就要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了,大声地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看到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段呀,选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段落就行了。

  (同学朗读课文的片断,老师注意纠正错误的地方。)

  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了几个片断,你们认为谁读得好呀,好在哪里?

  (老师点名回答。)

  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同学读得好,因为读出了儿童的美好愿望,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文中表达了世界各国儿童怎样的美好愿望?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三、观看视频《儿童 战争 家》。

  世界各国儿童的愿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老师播放视频《儿童 战争 家》。)

  我们现在知道了他们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各国的儿童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上节课同学们的课文读得很好,不知道这节课你们能不能读得更好!大家来齐读课文,读出感情来!

  (师生齐读课文。)

  那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结合问题,你们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分几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每节的内容。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比喻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生续说故事:

  元旦到了,海洋鱼俱乐部准备庆祝节日,邀请所有的鱼类到海底隧道参加活动。鲸鱼也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却被红鲫鱼拒之门外,鲸鱼很生气……

  教师启发:鲸和红鲫鱼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如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大”的特点?

  二、新授。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2、自学课文4-7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2)学生回答,师板书:

  吃食

  生活 呼吸

  习性 睡觉

  生长

  3、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段落认真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鲸的生活习性讲清楚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画图、鲸的自述等)把你学到的有关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交流汇报,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评议:他(她)介绍得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第四自然段:

  书中怎样描写鲸吃食?(张、吸、闭、滤、吞、扑),注意突出重点词。

  算一算鲸的食量20xx多公斤有多重?(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30多吨有多重?(可以装6辆卡车)

  师引读,生分角色朗读。

  第五自然段:

  生说鲸呼吸的特点;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第七自然段:

  师介绍:鲸长得很快,寿命很长;生说这样介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说明的好处。

  三、延伸:

  1、你还知道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2、(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鲸)

  3、小结: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去探索,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

  四、作业。

  以下四道题目大家任选一道完成:

  1、熟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鲸。

  3、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课文(也可用课文外的内容)。

  4、学习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

  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记述了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模仿老天下雨”给树苗浇水,促使树苗“拼命扎根”,以长成大树。作者由种树联系到做人,借树的成长喻人的成长,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成才的道理。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理,在举例中体验,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领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3.认识本课“侥、租、秧、汲”4个生字;会写“旱、萎”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感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小黑板。

  3.布置学生查阅桃花心木这一树种的有关资料,适当了解种树和树木生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交流释题巧导入

  1.师生谈话,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2.(出示课文挂图)老师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利用工具书、小组内互助或者请教老师解决。

  2.指名读一读,初读时遇到的难懂的语句,并初步说说读懂了什么?

  3.交流汇报读书收获,主要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序,理清文章层次。

  4.教师。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读懂句子,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层次。]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2.带着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常规思维下我们怎样浇水育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创设情境,引书。

  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心里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老师什么?

  5贝着你此时的疑惑,再读一读描写育苗人举动的语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不解与疑惑,在反复读书中加深体会,在指导朗读中加深感悟。]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1.默读种树人的话,仔细品味。

  2.小组内以小记者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在全班交流。

  3.重点研读,交流汇报。

  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

  (1)“种树不像种菜或种稻子……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在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后试着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一语言形式回答小记者的提问。

  (我之所以不确定地给树苗浇水,是因为我在模仿天上下雨,锻炼树苗的根系在不确定供水的环境中寻找水源、扎根生长的能力。)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也是一吹就倒了。”弄懂种树人这种说法的作用。试着仿说一段话,体会一下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由种树人的话产生的.联想,他由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你怎样理解“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禁得住生命的考验”这句话的意思?请举一例来说服大家。

  (5)试用一组关联词将这句话联起来说说。

  (6)“我听了种树人关于种树的话之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圃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带点的词?

  (7)文中哪句话验证了“种树人种树理论”的正确性?“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试用此法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从育苗人的话中明白的道理。读出“我”的感悟。

  [本环节在引导学生交流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加深对文中种树人话语所揭示道理的理解。]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些“桃花心木”中的一棵,请把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

  来。

第2课时

一、背诵种树人说的话

  1毖生自由背一背。

  2彼狄凰当乘械那厦拧@鲜可以作适当的引导。

  (1)这两段话是从正、反的角度说明了种树人浇水育苗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记忆两段话的内容。

  (2)抓住两段话中的关联词语背诵。

  如第1段话中的“不像、所以、只是、如果、但是”;第2段话中的“如果、就会、一旦、也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种树人说的每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背诵得更快。

  3毕奘北乘校看谁背得快。(没有背熟的可以课下再完成)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多种形式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并用“租、萎、规、汲”组词。理解字义,为正确用字做准备。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3.对难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

  “汲”共6笔,第5笔是“及”;“圃”里面的点画不要丢掉。

  4.学生练写。

三、积累词语

  自选词语写下来。

四、拓展阅读

  指《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意想不到的灾害》《丑石》两文章。围绕文前提示谈认识。

五、推荐作业(任选其一)

  1.学习运用联想借事喻理的特点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借事喻理或借物喻人合理。

  2.写一读后感。

板书设计:

  10桃花心木

  (树苗)——→(人)

  无规律地浇水不确定中谋生

  联想

  种树——→育人环境造就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了解按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难点:初感知课文按发展顺序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叶一都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班19课。(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

  (1)小明削好铅笔,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他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我的笔弄坏了。”

  2、重点指导:“术、惹、桌、注、皱”的读音。

  (吐:tu削:多音字,在本课读xiao)

  (四)利用加偏旁或换偏旁,记忆下列汉字。

  木—术土—吐住—注沿—铅

  (五)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吐、注、课、铅”:左窄右宽。

  老师范写:上下结构的“笔”字。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蓝色树叶是怎么回事?

  一、板书设计。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林园园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

  自由认读。

  二、观察第一幅图,想象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1、读一读课文中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说了什么?

  2、角色读对话:读出语气。

  三、观察第二幅图。

  1、自由读课文:课文哪部分写的是图的内容?

  2、李丽和林园园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4、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出语气。

  四、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结合课文内容,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六、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绿树叶——惹人喜爱

  互相帮助

  蓝树叶——不由得脸红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我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切忌把她当作批判的对象。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 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 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 <孟子> 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小学语文教案06-18

《彩虹》语文教案06-20

语文教案模板06-25

语文教案【实用】07-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