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2 10:11:2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逐步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

  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

  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

  2、口算。

  60+3040+20xx+30

  50+870+560+4

  口

  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思考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

  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2)出示第(2)题。

  提问:按刚才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

  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

  (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

  2、教学例4。

  (1)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

  (2)出示第(2)题。

  提问:900+500要怎样想?

  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

  学生填上得数。

  3、教学试一试。

  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

  3、做想想算算第3题。

  4、完成练习二第1题。

  5、出示练习二第2题。

  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