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6 09:37:0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9篇(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各部分的强弱不一样。

  2、技能目标:能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强弱。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铁也能吸磁铁。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观察演示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等。

  2、分组实验用: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3、小组探究用:铁架台、小钢珠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常见的磁铁。师:这是什么?(板书:磁铁)

  2、师:你对磁铁有什么想了解的?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1、师: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磁铁?哪些物品上有磁铁?

  学生用自己带的磁铁进行介绍。

  2、师:给大家介绍你带的磁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已获得的对磁铁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

  师:见过这种形状的磁铁吗?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各种磁铁取个名字。

  (三)、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师:桌上有好多物体,推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找出教室中的有铁的位置)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交流: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引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学生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的,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四)、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1、师: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看回形针吸得的多少;看距离的远近;教材上的`两种办法)。

  交流实验方案,选择一种实验方案,观察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棉线、条形磁铁、回形针、铁架台等。)

  例:

  ABCDE

  磁铁

  实验记录表:

  A点能吸()个回形针。

  B点能吸()个回形针。

  C点能吸()个回形针。

  D点能吸()个回形针。

  E点能吸()个回形针。

  我们发现:

  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能用数量来描述磁铁磁性的强弱。

  2、讨论: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原来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

  思考:在磁铁的D处放一颗小钢珠,小钢珠会不会滚动?放在A点呢?会滚动吗?方向?

  分别试试,结果怎样?

  (五)、磁铁有两个磁极。

  1、师: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极,有二个磁极。每种磁铁都有二极吗?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呢?

  小组实验:找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的磁极。

  2、讨论:怎样找到饼形磁铁、环形磁铁的磁极?

  学生实验。

  4、师: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一块磁铁碎断了,那它还有二极吗?

  学术讨论并实验证明。

  (六)、磁铁的磁场。

  师用铁屑和磁铁,在投影仪上演示磁铁的磁场。

  学生谈谈看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

  (七)、师生小结。

  师:磁铁有哪些特点?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块内容,风向和风速。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习了温度和气温,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天气日历,在日历里就需要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策略和手段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风向。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教师:风向图,小风旗,指南针,电吹风,多媒体课件。

  学生:1根粗吸管、1根细吸管、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盒盖上帖好一张白纸)、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1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一幅图画:上面有国旗,柳条,炊烟,扬起的灰尘,随风飘动的红领巾和衣角等)

  师:小朋友,请仔细观察这一幅画,找一找风的踪迹?

  生:树叶在动、灰尘扬起来了……

  生:旗杆上的红旗飘了起来。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能很容易找到画中的风,就能很顺利的导入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小能手。一下子就发现了风,因为风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风。(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说一说风,画一画风向图

  师:有谁能说说图中的红旗是往什么方向飘的?

  生:(学生观察图画,说出方向:西)

  师:为什么说是向西飘?(通过这个问题,为等会实际测量风向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生:早上太阳升起来啦,而旗的方向正好相反。

  师:真不错,你还知道有哪些方向?

  生:东、南、西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的气氛相对活跃了一点。)

  师:我们同学们说的这些,其实也就是风向呀。(多媒体出示风向图),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这八个方向,读一读。

  生:东,东南……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风向图。让学生对风向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一般我们在画风向图的时候,总是将北方画在上面,这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也来照着画一画好吗?

  (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风向图。这个风向图在等会的风向标中,还将用到。)

  三、游戏激趣,动手制作风向标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东西,想玩吗?

  实物投影,出示风向图和风向标。(特意在旁边放一个指南针)

  师:这个装置叫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工具。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首先要用指南针来确定一下方向是否正确。(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风向,和一些注意点,然后通过游戏,加深对风向的认识和理解。)

  开始游戏:老师从不同的方向用电吹风朝着风向标吹风,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风。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通过这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从而加深对风向的理解。)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好玩吗?想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玩吗?

  生:想。

  师: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来做这个风向标,可要瞧仔细喽。

  (游戏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动手拆风向标,边拆边说明制作要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又能很好的把握制作要领,便于学生顺利制作风向标。)

  师:同学们看清楚是怎么做的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朋友能先把风向标做好。

  (学生动手做风向标,教师巡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习劲头很高,学习的氛围很浓厚。教师要巡视,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风向标。)

  四、质疑讨论,研究测量要点:

  师:我们现在手头上都有了方向标,那我们能在教室里测风向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学生还是能说出原因:教室里没有风,或风太小。)

  师:那我要请小朋友来说说,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

  生:到比较空旷的地方。

  生:要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要求学生踊跃发言,形成一个大致的要求,为今后实际测量打下了基础。)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锻炼孩子使用味觉来对食品开展识别的能力。

  2、充实孩子相关食品味道的了解及修饰词,充实词:酸的、甜的、香的。

教学预备:

  毛绒玩具一個,录音机、Music磁带,关于甜味、酸味、香气的食品数个。

教学过程:

  1、展示种种味道的食品,通过给学习孩子过生日,来导出教学课题:尝一尝味道。

  今日是我们班xx孩子的生日,我们一块儿给他庆贺生日行不行?他今日带给我们很多好吃的物品。孩子吃时,瞅瞅你吃的是啥物品?它是啥味道的.?孩子一边吃边告知周围的孩子。

  2、探讨食品的味道:

  (1)请孩子说一说,你刚刚吃的是啥?它是啥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花生(又名金果)味一样是香的?

  (2)充实修饰词:酸的、甜的、香的。

  (3)孩子你喜爱吃啥味道的物品哩?

  (4)不可以吃过于多甜甜的物品,這樣,牙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归类:(展示酸、甜、香的食品请孩子归类)

  (1)xx请我们进食,我们也送好吃的物品给xx吃好不好?xx要我们把礼品放于三个篮内。把味道是甜甜的放于一個装糖果的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酸酸的放于一個装杨梅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香香的放于一個装花生(又名金果)标识的篮内。

  (2)xx讲你们分得好好!这就是甜甜的味儿;这就是酸酸的味儿;这就是香香的味儿。感谢孩子送来如此多好吃的礼品。

  4、教学完结:今日xx带给我们许多味道的食品,有甜的、酸的与香的,感谢xx嘛,那让我们唱K跳舞来祝xx的生日吧!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金鱼的愿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 鱼缸里有什么?金鱼是什么样的?

  (2)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小朋友怎样去看金鱼呢?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 金鱼的头在哪里?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2) 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它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3) 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它的尾巴像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 金鱼爱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事物的?

  (2) 金鱼喜欢住在哪里?它是怎样游的?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 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看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

  (2) 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

  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