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4 08:43: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10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a 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b 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C 质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毽子里的铜钱》,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

  我老人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老人为什么送给我不要钱,而却为李婶的一个铜钱不高兴?

  2、读读2-3段对话话,再次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二)学习5-14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我是怎么做的?画出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以及老人动作的词

  1、小组里读读,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引导质疑;

  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老人卖烤山薯的艰辛?

  ⑵作者体会到了这种艰辛吗?

  读读老人又送山薯的句子,

  以及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4、对比李婶、我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你对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

  今天学习了这文章后,你觉得这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二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1、预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①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②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③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两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它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①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③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③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①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的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②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3、总结全文、问: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

  山谷

  不分日夜奔

  拐弯的地方

  不知疲倦冲

  海洋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特征

  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教案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写作技巧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评析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注意事项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掌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阅读和重点语句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以和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胜利的因素。

教学难点:

  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

  搜集并整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有关事迹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20××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假如让你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

  (同学讨论)

  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发明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1)同学们展示自身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资料。

  幻灯片1: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相片

  幻灯片2:海伦·凯勒一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果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自身的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各国民众的赞扬。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幻灯片3: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阅读课文,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同学仔细阅读文章后,讨论、概括。

  明确: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理解爱。

  2.迅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划出能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

  幻灯片4:

  (1)生命原貌:(像大雾中的航船)

  (2)再塑生命的起始:(与莎莉文老师的相识)

  (3)再塑生命的发展:(认识具体事物、了解大自然)

  (4)再塑生命胜利的印证:生命中拥有了(爱)

  四、细节掌握、重点研读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疑惑,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越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同学活动:研读本局部,讨论下列问题:

  1.读选文,掌握文章,结合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局部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研讨什么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五、分析文章主题

  问题1: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胜利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结: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读了她的故事,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明确:坚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好的老师……

  问题2:从这些因素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结合文中事例回答)?

  六、合作与探究

  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明确: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

  (根据同学回答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坎,莎莉文老师用广博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

  拓展1: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

  拓展2:通过这些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课结束(郑智化《水手》徐徐响起)

  实践作业: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身边有许多需要协助的“人”,让我们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温暖。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难点】

  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具、课件】

投影仪、卡片。

【首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谜底是什么,请你写在纸上。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请你把谜底在小组里揭晓,如果是一样的,大家互相拍拍手,告诉老师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板书:充气雨衣)

  2、小朋友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板书:充气)有一个小朋友就发明了一件,他是谁呢,读读课文就知道啦。

  3、板书课题《充气雨衣》。

  4、学习生字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

  二、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教材中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儿不能告诉你,就去请教字典老师。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⑴ 互做监督员:

  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⑵ 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⑶ 悄悄话:

  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⑷ 接力赛:

  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充气雨衣,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读了它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读:

  ⑴ 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⑵ 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⑶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⑷ 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

  (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小结:

  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5、思考、讨论:

  ⑴ 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⑵ 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三、朗读品味,表达情感

  1、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组内赛读。

  3、出示图片(小孩子穿着充气雨衣),指导朗读:

  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二度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同学们,下雨时,需要带什么雨具?

  2、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过什么样的感受?

  3、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板书课题《充气雨衣》。学习生字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

  二、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1、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小黑板认读生字。

  ⑵ 按归类认读生字:让学生找找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找找同偏旁的生字。

  ⑶ 游戏识字:

  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⑷ 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的。

  ⑸ 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⑹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相机教学多音字:缝和假。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谈谈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和句子

  二、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充气雨衣,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读了它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三、默熟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小林遇到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用喜欢的方式画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⑴ 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① 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② 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

  ③ 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⑵ 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 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 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④ 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⑶ 夸奖的句子:

  嘿!别提多棒了!

  四、情感升华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

  五、总结

  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

  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六、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父亲的菜园》,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大家谈谈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 b、纠错 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下ti会。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第四自然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回归课题。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______,菜园不仅为我们一家人提供了_____,还让我们通过菜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 _____品质,所以,课文题目叫《_____》,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这里包含着“我”对父亲的______。

  2、总结全文。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女们从这片菜园里收获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更是做人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影响着作者王树槐,使他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人生菜园长出碧绿的蔬菜,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我们每位孩子去战胜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最终自己的菜园长出新鲜的蔬菜。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自信 勤劳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执着 热爱

  教后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语文教案 篇8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

  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十分惊讶。

  10.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插叙旧事,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顺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信”在小说起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封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围绕着这两封信,更好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铺垫。

  5.文中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妻子、女儿吃牡蛎,直至于勒的出场做了铺垫。

  6.“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分析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此处菲利普神态异常,多处省略号可以看出他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种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8.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多余的吗?

  小说写若瑟夫付完牡蛎钱,按情节的发展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安排了若瑟夫给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过钱,赶紧道谢,并尊称自己的侄儿为“年轻的先生”,表现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9“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紫色的阴影”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

  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14、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

  (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15、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16、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17、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18、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

  19、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

  20、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21、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22、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23、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24、“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25、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让学生答课文后练习第一题。答案:第二种。

  注:人教社教参认为答案是第一种,误。理由参见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仁义不施。)

  板书:用史实作论据。

  ②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板书:对比论证。

  3.语言特色。

  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归纳: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

四、做课文后练第三、四题。

  附答案如下:(个别题答案与教参不同)

  第三题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细微差别:A.利益,与害相对。B.锋利。C.顺利。D.有利条件。

  4.BC

  第四题

  1.席(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囊(名词作状语)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参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误。)

  2.争(动词作状语)割地面赂秦。

  3.会盟而谋弱(形容词用如动词)秦

  4.弱(形容词定语)国入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