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10:07: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优)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9篇(优)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夏天,把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夏天景物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3、培养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观察到的自己喜爱的.夏天景物有序的、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呢?

  二、结合观察,描述夏天

  1、你们都观察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互相说一说。

  2、选两名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夏天的景色。

  3、从这两名同学的描述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4、首先要确定你想从哪个角度写你想描写夏天的什么景物,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再加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5、引导学生注意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夏天景物并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表达。

  6、说说你确定的描述范围或题目。

  7、小组内练说。

  8、选几名同学向大家描述,同学给予评价。

  三、作业设计

  收集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并从中选择提炼自己使用的好词好句。

  二、根据自己选择好的素材整理修改而起草习作。

  先命题,注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先想一想大致的写作顺序,拟定一下提纲。明确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最后按一定顺序写,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特点,把主要景物些具体。

  注意用词准确,把自己对夏天景物的热爱、赞美、留恋的真情实感融于字里行间。

  草稿形成后注意反复读,注意书写规范。

  三、交流写作。

  同学们相互修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撰写习作

  注意书写规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2、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

【教学难点】

  体会妈妈的爱,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3、品词析句,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课文中的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你想知道这棵树的样子吗?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把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用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认读会认字。

  (1)课件出示要认的7个生字,指名学生领读。

  (2)学生读课文,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语,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4、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齐读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麻烦

  (2)教师提示。

  ①同偏旁的字:狐狸继续

  ②区别形近字:状——壮肠——杨

  ③注意笔画的写法:“巧”的第5笔,“肠”的第5笔。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她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与小动物们吃好吃的,最后妈妈发现了英英的秘密)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第1~3自然段、第21~23自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课文第4~20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区分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部分和作者想象的部分,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课文中哪些想象最大胆、最有趣?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句子: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提问: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她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情怎样?(英英因为想尽情地玩,所以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自己也非常惊讶)

  2、课件出示句子: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读句子,讨论:你为什么认为这样的想象最大胆、最有趣?(英英变成的树跟我们生活中的树不一样,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这样的想象真是大胆、有趣)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英英变成的树的样子。(板书:鸟窝)

  (3)再读句子,想想:这两段话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讨论交流:

  ①设置悬念:让读者猜树上长的是什么。

  ②巧用标点符号启发读者思考,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说明树上的鸟窝还有很多。

  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

  3、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讨论交流:

  (1)你认为想象有趣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动物住进鸟窝,让喜欢这棵树的人也可以住进去,真是大胆的想象。还特意讲了住进鸟窝的方法,真有意思)(板书:动物)

  (2)通过读句子,自己有什么收获?(我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读读这两段话,注意语气和表情,读出人物的愉快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体会到了想象的美妙与神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2、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部分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而且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1、品读描写妈妈出现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思考:妈妈来到跟前,“我”的`心情怎样?(紧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嗵嗵地、丁零丁零)

  (2)后来,妈妈又做了什么?(妈妈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板书:妈妈)

  课件出示句子: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不知道“我”的变化,“我”有点儿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妈妈竟然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没有认出“我”来,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3)妈妈住进鸟窝后,又做了什么?(妈妈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吃了起来)(板书:吃东西)

  指名读课文第9~12自然段,了解了妈妈的言行,你认为妈妈具有什么品质?(说话有礼貌,爱护小动物)

  分段朗读这部分课文。

  2、品读描写“我”饿了的句子。

  (1)小动物们在鸟窝里吃东西,“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噜……”乱叫,“我”有什么表现呢?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我”肚子饿了,想起了家里的饭菜,想吃糖醋排骨了,“咕噜噜……”形象地写出了“我”饿的程度,这样的想象真有意思)(板书:咕噜噜……)

  3、自读小动物们的对话,体会小动物的快乐生活。

  学生自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汇报交流学习体会。(“我”嘴里流出了水珠,小动物们搞不清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有些不耐烦了)

  三、研读描写现实生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课文第21~23自然段。

  (1)读了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妈妈对“我”非常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学生读句子,并说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板书:秘密)

  2、学生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妈妈叫英英吃饭,引起了英英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把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与描写想象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课文描写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和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他们在鸟窝里吃东西,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板书:想象——神奇)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

  一棵树鸟窝{■("动物"@"妈妈")}吃东西咕噜噜……秘密

  想象——神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为救人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认识一些动物是人类值得敬重的朋友,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4.学习根据事物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军鸽奥斯卡为救人类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鸽子的知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

  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理解和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及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同桌互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集体解决。

  3.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

  1.按照理解给短文划分段落。

  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要放两只军鸽去送信?

  学习第二段

  两只鸽子在送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哪些语句感到了你,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能打动你的语句。

  这件事是实际发生的故事,还是作者的联想,这种写作有什么好处?

  学习第三段

  他们为什么要隆重安葬这两只鸽子,碑文写的是什么?

  你此时有什么感想,请你拿起笔写一段话,写写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升华

  作者加进合理想像使文章生动感人,你还能加进自己的合理想像吗?两只鸽子在送途中还会发生哪些事情?请说一说或是写一写。

  五、总结作业

  读《向动物致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流程:

  一、感情朗读

  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一段。

  二、字词教学

  在小组内学习字词,不理解的全班进行交流。

  三、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本上。

  3.把两只鸽子送信途中再进行合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

  四、迁移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

  惑 载 蜓 披

  域 栽 挺 疲

  2.仿写

  水上飞机被北极风压得离不开水面,犹如一只掉在海中的死蜻蜓。

  ……犹如……

  五、语文实践

  课外收集一些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在班级开一个故事会。

语文教案 篇4

课题:《落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大到”、“天气凉”、“树叶枯”,“燕子南飞”等自然特征。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落叶用途的比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虫、蚂蚁、小雨、燕子各把落叶当作什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于,提高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每当秋季到来,凉风阵阵,树上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一片片轻轻地飘落下来,它们就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俏悄地落在屋顶上、落在地上、落在小河里,非常有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落叶的课文。

二、范读课文: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小动物和落叶有关?

  (小虫、蚂蚁、小鱼、燕子)

三、学习课文:

1.第一段:

  你观察过吗?一当秋风吹过,树叶一片片落下来,那这树叶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呢?

  指名读,思考: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秋风起,天气凉,树叶黄了。)

  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

  (树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一片一一片”与“一片片”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回答)

  “一片一片”是时有时无地飘落。

  “一片片”是接二连三地,纷纷扬扬地飘落。

  指导朗读:注意“起”“凉”“黄”“落”四个词语,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落叶的美。

2.第2-5段:

  落叶不仅颜色美,而且落下时的样子也很美,小朋友们喜欢它,小动物们也喜欢它。

  自由读2一5段,思考: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第2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地上)。(小虫)看见了,(爬来)。把它当作(屋子)。

  想一想:我们住在屋子里有什么好处?(可以挡雨淋,太阳晒……)

  为什么说“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呢?它躲在落叶里有什么好处?

  (小虫躲在落叶里,也可以挡雨淋,太阳晒……,就像人们住在屋里一样)

  第3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沟里)。(蚂蚁)看见了,(爬上来)。把它当作(船)。

  想一想:在生活中,“船”是干什么用的?

  (船是帮我们过河或在水上前进的交通工具。)

  为什么蚂蚁把落叶当作船呢?

  小结:

  屋子和船都是我们生活中有的,凡是生活中有的,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他们的用处,再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躲在落叶里”或“坐在当中”会怎么样,就会明白了。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去想,去学习。

  第4段:

  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河里)。(小鱼)看见了,(游过来)。把它当作(伞)。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伞”是干什么用的?(挡雨淋)

  为什么说小鱼把落叶当作伞?

  小组讨论---订正

  自学第5段:

  小声读课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这一段。

  出示投影:树叶落在(院子里)。(燕于)看见了,把它当作(电报)。

  讨论明确:

  电报:是一种快捷的通信方式,一般用于某种重要的事或紧急的事。

  讲解:课文中生动而确切地把落叶比作电报,是指当落叶纷纷落下时,说明秋天来了,这是大自然的通知,作为候鸟的燕子确实该离开此地,往南飞了。课文通过燕子的.话,生动地将树叶枯落,燕于南飞这两种自然特征联系起来。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特点:大气凉,树叶枯落,燕于南飞。文章写的富有情趣,而且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按照——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活动姿态)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只有第5段是用燕子的话来结束。)

  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理解词句的方法--读到不懂得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可以想象这些景物什么样,还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用处。这样把词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想,就好理解了。

五、老师投影片上的提示练习背诵

课后练习:

1.填空:

  ( )起,( )凉,( )黄了。

  树上的叶子( )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 ),( )爬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爬上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游过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飞来,看见了,说:“( )。”

2、读一读,写一写:

  【落叶】【蚂蚁】【当作】【躲藏】【屋子】【院子】

  【当中】【电报】【水沟】【催】

3、看拼音写出下面的偏旁:

  shen zi pang cong zi pang shi zi tou

  ( ) ( ) ( )

  板书设计:10 落叶

  小虫 蚂蚁 小鱼 燕子

  (图) (图) (图) (图)

  躲在里面 坐在上面 藏在下面 看见

  屋子 船 伞 电报

语文教案 篇5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自己去吧》,认识了两位好妈妈──鸭妈妈和鹰妈妈,她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本领,就让孩子“自己去吧”。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好妈妈,她是谁呢?

  2、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3、课件播放:燕子妈妈叫声燕子妈妈在对小燕子说什么呀?

  4、课件出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夸小燕子做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件出示:蔬菜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二、听课文录音

  导语:听了你们的疑问,老师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了,让我们赶快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录音机播放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

  2、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己拼读,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什么、再、仔细、做得对、高兴。“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么”和“得”都读轻声,“兴”是后鼻音。

  五、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

  2、提问: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了哪些蔬菜?每一次都有什么新发现?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

  ⑴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可用序号标一标。

  ⑵小燕子每次看到了什么?可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一画。

  出示句子: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指导朗读: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4、小燕子三次到菜园看冬瓜和茄子,一次比一次仔细,而且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小燕子的呢?请小朋友找到燕子妈妈说的话。

  从燕子妈妈的话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妈妈?(耐心、亲切、会鼓励人等)

  从哪些地方看出燕子妈妈很耐心?(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从哪里看出燕子妈妈很会鼓励小燕子?(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指导朗读(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燕子妈妈可能还会怎么鼓励小燕子?请小朋友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5、分角色朗读小燕子与燕子妈妈的对话。

  6、除了小燕子观察到的,你还知道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六、表演课本剧

  七、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八、指导写字: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整个字的字形稍扁,上宽下窄。

  片:竖撇要写直一些,由重到轻。

  皮:横钩是新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左低右高,钩短而有力。

  九、走进生活

  观察两种蔬菜或者水果,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书写姿势。

  2.掌握书写姿势、执笔姿势,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拼音内容。

  3.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书写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难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新一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的大门,老师一定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学生的规范要求,谁来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上课时应遵守哪些规范?(引导学生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学:

  1.学习正确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1)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2)执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正文并向手心弯曲。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内,笔杆和纸面的夹角约为45度,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按上述要求做好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汉语拼音书写教学:

  1.教学“a”:拼音“a”在书写时占拼音格子的中格,由两笔写成,第一笔书写要圆润、流畅,第二笔要直。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按照“a”的写法,完成“o、e、u、m、n、x”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中格书写,具体书写笔顺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4.教学:“i”:拼音“i”在书写时占上中格,也是由两笔写成,第一笔是“丨”,占中格,要直,第二笔是实心的`圆点,在竖的正上方书写。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按照“i”的写法,完成“b、f、d、t、l、k、h”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上中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7.教学“g”:拼音“g”的在书写时占中下格,也是由两笔写成,这两笔书写都要圆润,第一笔的书写和“a”的第一笔书写的写法相同。

  8.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9.按照“g”的写法,完成“q”的书写,书写占中下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10.教学“j”:“j”是拼音教学里唯一一个占上中下格的拼音,分两笔写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独立完成书写。

  四、课堂小结: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写字课对于孩子来说很枯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对拼音的书写并不陌生,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很好,但是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要慢慢的去纠正,在课堂练习写字过程中,也要经常提醒。看来纠正学生的书写和执笔姿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5个生字。

  2能力: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情感: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有个小女孩,板书:卡罗尔;非常喜欢小猫,板书小猫;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板书:和她的。学生齐读课题。

  3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自习课,我们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己学习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也就是说自己默读学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法指导: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标注:标出自然段。标出生字、新词。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去拼音读,不认识的字可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3)交流自己画出的美词。

  (4)教学多音字:

  dāi待在iān黑白相间

  待{间{

  dài等待iàn中间、心间、房间

  三朗读感悟。

  1再次默读:思考:你认为哪些地方有趣?画出来。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2你能对课文提出哪些问题考考同学们?小组合作,提几个认为比较关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考学生:例如:我们组的问题是“卡罗尔的小猫是从哪来的?”请你们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所得

  4卡罗尔和小猫的关系好吗?怎么好?再读读课文。

  四小结:

  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诚地关爱我们。

  试着写写以关爱为主体的公益广告词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送来小猫——送走小猫——只也没有了——跑出来

  高兴 伤心 流泪 高兴

  5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08-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