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1-06 08:47: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3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1-24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11-07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01-04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04-10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1-2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2-14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教案11-08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