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

时间:2024-04-04 07:26: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2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 dm=10 cm,1 m=100 cm,1 m=10 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 mm,2 cm,5 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6、淘气的日记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下课了,我发现教室里的一块玻璃坏了,于是,我赶紧量好玻璃的尺寸记下来,让爸爸帮我们重新安好。可是,爸爸拿着玻璃来到学校时,却安不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

  1()—59()=1()

  1()—99()=1()

  1()—999()=1()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宽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案例点评〗

  刘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淘气的爸爸为什么安不上玻璃;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3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铅笔有多长】相关文章: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11-28

铅笔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06-06

《铅笔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04-09

《铅笔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篇)06-05

《铅笔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篇06-02

铅笔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5篇11-06

有多长教案08-18

《花边有多长》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01-02

一分钟有多长教案12-08

分苹果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4-0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