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 推荐信 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 工作总结 华体会体育2串1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网下载 hth官网下载app 演讲稿 hth官网产品
当前位置: 98158范文网 > 教育范文 > 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4-06 06:54:20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

  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变了,()和()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②移点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移点连点成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学具:课件、果子、圆片等

  教学过程:

  师: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一起来上数学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所以在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比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种数,以前我们也是知道它的,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并且中间有一条线隔着、

  (学生马上做出反应)是分数

  师:今天我们就要再认识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师:之前,老师想先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日,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摘果子,(把之前准备好的标识摆上)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说:“你们辛苦了,我这里只有一个饼分给你们三人吃吧。”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啊?

  生: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1/3。

  师:你能说说这个1/3的含义吗?

  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3。

  师:你们对三年级所学习的分数知识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那就让我们继续:

  他们三位美滋滋的吃完后,分别把自己的“战利品”送上,(老师做动作:拿出果子)。这时唐僧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

  该怎么拿呢?谁想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

  请三位同学上来

  师:请你们分别按照师傅的指示拿出各自摘到果子的1/2。而在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

  孙悟空4个 沙和尚4个 猪八戒3个

  板书:

  1/2(部分)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质疑:

  师:他们拿的都是全部果子的1/2,但拿出的个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可能是拿错误

  (直接让那个孩子上来验证)

  生:认为是因为整体不同。

  师:别的同学也是这么想的吗?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是吗?(板书)

  下面就请他们来揭示到底总数是多少!全部的1/2又是多少?

  孩子一一进行汇报!

  板书补充

  板书:

  “1”(整体) “ 1/2”(部分)

  8 4

  8 4

  6 3

  师:

  情况1、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板书)

  情况2、真的是不一样多,一袋果子的1/2表示的都是把这一袋果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所以: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

  生:整体的大小

  (板书)

  “1”(整体) “ 1/2”(部分)

  8 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4

  8 4

  6 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3

  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师:请各组选出自己组人数的1/2并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总人数都是12人)每组都是6人。

  说明: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同学可以自由串组后再进行该活动

  说明: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师生: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书中的“说一说”)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因为一本书厚,另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所以他们的1/3也就不一样。

  师:那么哪本书的1/3页数多呢?

  生:厚的那本。

  师: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本身的页数就多,而在同为1/3的条件下自然厚的那本书的1/3页数多了!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谁能再说一说,看能不能比他说的更清晰准确。

  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完善自己的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加清晰准确,老师真的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下面就请拿出咱们事先准备好的小圆片,同桌之间对自己所拥有的圆片在同一个分数条件下进行比较。

  (小组活动、汇报)

  再次强调,并希望出来那个亮点!

  练习1:书后第1题

  练习2:书后第2题

  练习3:书上的画一画(之前就给孩子作为思考)

  练习4:书后第4题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彩纸

  学具:彩纸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初步感知对称

  1、自然界中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春姑娘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周末同学们是不是都走出家门去找春天了呢?上个周末,肖老师也去找春天了。瞧,我找到了什么?

  (树叶、蝴蝶)

  师:带上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呢?

  (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对称的)

  师: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也就是对称的。

  孩子们,对称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自然界中的对称的物品)

  2、人工创造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对称美吗?

  人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找到了对称美,从而创造了很多具有对称美的艺术作品,想不想去看看?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脸谱;国旗中的对称美;建筑中的对称美)

  师: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对称图片,你们想不想也来创造一个对称图形?

  (想)

  一、新授

  1、师演示简单轴对称图形创造过程

  出示一张彩纸。

  师:现在我们只有一张纸,怎样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呢?

  (生自由发言)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

  (对折)

  师:好,对折,我再随意的撕一撕,瞧,这像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剪这一过程)。

  师: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吗?

  (是)

  2、学生活动操作——撕一撕

  师:想玩一玩吗?(想)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要求:

  撕一撕:

  1、在彩纸上撕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案;

  2、撕完后,请把剩余彩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作品摆在数学书上;

  3、时间:3分钟。

  师:时间3分钟,音乐一停,我们就停下来。比比看,谁的.撕的又快又美,开始。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撕的大小、美观,挑选4个典型作品:颜色不一、图形不一展示在黑板上)

  (伴随欢快音乐,时间3分钟)

  3、作品展示

  师:时间到,请停下。老师找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作品?

  (4幅)

  师:孩子们,这些美丽的图案,颜色、形状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1、都是先对折再撕。先对折再撕有什么奥秘呢?

  2、每个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怎么证明?

  3、每个图都是对称的。对称是什么意思?两边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两边都是一样的呢?

  (对折后,两边能够重合)

  4、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孩子们,我们对折之后,发现这两边是重合的,是只重合了一部分,还是两边完全重合了?

  (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

  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齐读课题)

  5、认识对称轴

  师:孩子们,再来看这些轴对称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

  (每个图形中间都是一条折痕)。

  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老师将这条对称轴用直直的虚线画下来。

  (师借助三角尺,演示操作画对称轴,并板书:对称轴)

  师:我们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

  (对称轴)

  师:同学们,把图形打开,用手来指一指你们手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品在黑板上的同学就和同桌一起指一指。

  (学生自由操作)

  师:谁愿意来比划比划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生操作,比划对了吗?)

  师:……假如它碰歪了,现在你还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

  (生指)

  师:噢,原来这个轴对称图形方向变了,它的对称轴还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厉害。来,请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夹在数学书的第一页,然后坐端正。第一名~~~~~~,第二名,~~~~~都完成了,二6班的孩子速度真快。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对折,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图形了,你还会判断吗?

  1、生活中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古亭

  怎么样折?拿出小手比划比划?是的,左右对折。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B.掉头路标

  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C.正方形

  正方形是吗?是的,怎么样折?可以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也可以抓住角对折。

  听不明白,给你一个正方形,你能演示给大家看看吗?(准备实物正方形,生每折一次,就让学生指出它的对称轴。)

  D.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再次辨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残花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现在是一朵完整的花,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是)

  对称轴在哪里?谁愿意当当小老师指指看?(请生指)

  还有不同意见吗?(其他同学补充)

  孩子们,这朵花有很多种对称的方法,所以它的对称轴也不只一条,是吧?

  演示,花瓣一瓣一瓣凋谢,师随着凋谢引导学生手指去指对称轴,感受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不知一条对称轴)

  师:花凋谢了一瓣,现在它还是轴对称图图形吗?

  (是)

  师:对称轴呢?(生手指)

  师:还有吗?噢,这个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演示,只剩下一个花心)

  师:现在,还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很多条对称轴。这个圆我把它变大变大(还是的),大小不一样的圆,它都有很多条对称轴。

  3、连一连

  师:这个大圆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请看,猜一猜这个圆是从上面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

  出示:圆在下面,被剪后的图形在上面)

  (生答,连线验证)

  师:现在呢?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呢?

  (出示剩余的3个图形,生答,连线验证)

  四、课堂总结

  师、孩子,你们太厉害。老师想给你们一个小惊喜,瞧,这是谁啊?

  (熊二)

  师:熊二啊,刚才也偷偷的藏在里面跟大家一起上课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有什么想说的。

  (熊二画外音: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又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我真喜欢和你们一起玩数学。谁愿意来跟我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或者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学生作品)

  对称轴

  六、课后作业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正如你们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物品等着你去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你还能创造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些我们都留在课后,同学们去探索、创造。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材情境图,从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人) 5×7=35(人)

  说说在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及所表达的意义。

  2、认一认。

  以9×4=36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今天我们就来学校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1、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又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2=9,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根据算式说一说。

  出示25×3=75,20×5=100.

  师:25和3是75的什么?75是3的什么?也是25的什么?(抽生答)

  师:如果我们说25是因数,75是倍数对吗?为什么?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你随便说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学生说数,老师判断。

  师: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33页,这是一张百数表,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用红笔圈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观察百数表中和同学们圈出的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个位上要么是0,要么是5。

  2、解释与验证。

  师:那是不是所有5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或5呢?你能举出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验证,你们能说说5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师:我们在百数表中探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到2的倍数,探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自主探究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2的倍数都是双数,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等等

  师:我发现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2的倍数都是一位数或两位数。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呢?你们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码?

  学生举例验证

  总结:无论是几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那么判断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哪一位就行了?

  生:个位

  师:2的倍数与十位上的数有关吗?

  生:没有

  4、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在自然数中,像2、4、6、8、10、12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叫做偶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数。而像1、3、5、7、9、11这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叫做奇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单数。

  师:同学们观察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吗?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

  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你们的猜想对吗?在书上的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53 87 36 65 60 128 453

  三、试一试。教材第36页第1题。

  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四、练一练

  1、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3的倍数。

  (2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 )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2、在书上第36页第4题。

  1)在百数表中找出9的倍数,观察9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

  2)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征?

  3)如果这个百数表扩充到200,并找出99后面是9的倍数的数,它们将在表中的什么位置?做一做,检验你的答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教学内容:找因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4、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12共有几个因数?

  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大家思考: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三、引导学生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地找,这样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找出18的全部因数,并与同桌交流。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介绍教材第37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教学内容:找质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究

  (一)拼一拼,填一填。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2、师:下面我们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学生边拼边汇报,教师填表。

  (二)找一找。

  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组内交流

  2、为什么2、3、5、7、11只能拼一种长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师:(指着合数说)为什么它们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呢?它们有什么相同

  点吗?(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三)认一认,填一填。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出示: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判断。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是1。

  师生小结: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 。

  三、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是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 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做一做(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 (课件揭示)

  (4)交流:你还有什么发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课件演示)

3、出示做一做图片(2),学生独立填写分数。

  (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相同的数)

 4、想一想:引导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问学生对不对?讲解关键词都、

  相同的数、0除外。 都可以换成哪个词?同时。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揭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关键字词并做上记号(画起来或圈出来),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课件揭示)

 5、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分数基本性质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现在我们把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者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生举例验证,如:3/4=34=(33)(43)=912=9 /12)(课件揭示)

  师:其实,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地方是像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一样相互沟通的,同学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想挑战吗?

6、趣味比拼,挑战智慧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写出几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既对又多。

  交流汇报后,提问: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不能写,到底能写几个?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考考你(第43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第2题)。

  2/3=( )/18 6/21=2/( )

  3/5 =21/( ) 27/39=( )/13

  5/8=20/( ) 24/42=( )/7

  4/( )=48/60 8/12=( )/( )

  2、涂一涂,填一填。(练一练第1题)

  3、请你当法官,要求说出理由.(手势表示。)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把 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 小不变。( )

  (3)3/4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4) 10/24=102/242=103/243 ( )

  (5)把3/5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加上4。( )

  (6)3/4=30/4 0=30/4 0 ()

  4、找一找:课件出示信息:请帮小熊和小山羊找回大小相等的分数。

  5、(1)把5/6和1/4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都化成分子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6、2/5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四、拾捡硕果,拓展延伸。

  1、看到同学们这么自信的回答,老师就知道今天大家的收获不少,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东西?

  (或用分数表示这节课的评价,快乐和遗憾各占多少?)

  2、学了这节课,现在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师总结:看来学好数学还是很重要的!祝贺同学们都跟阿凡提一样聪明!(献上有节奏的掌声)

  3、拓展延伸

  师:最后,阿凡提为了考考同学们,他特意挑选了一道题,要同学们选择来完成,有信心去完成吗?

  比一比:三杯同样多的牛奶,小明喝了其中一杯牛奶的2/3,小红喝了另一杯牛奶的5/6,小芳喝了最后一杯的9/12,三人谁喝得最多?谁喝得最少?

五、动脑筋退场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中的分数。与1/2相等的,报出自己的分数后站在教室的前面,与2/3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后面,与3/4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与4/5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打电话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

  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中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和函数思想,教学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车速与时间的关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楼层与时间的关系等零散的图表串连起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并让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描述出来,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的重点是从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意义来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为了改变课堂的一问一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还应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因此,在呈现了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后,我通过你能在图中找到加速和减速的感觉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图表中是怎样体现加速和减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根据学生的描述指导学生理解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表中折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折线往下画,说明速度降低;折线画成水平,说明速度不变。

  在这节课能否让学生动笔来画一画图表?教材虽然没有要求,但是如果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入手,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一画图表呢?所以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是:请你根据生活中的情境,绘制一幅图表。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来规划和跟踪学习和生活,最终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虽然在呈现了时间与速度关系图之后,已经引导学生认识了横轴、纵轴和折线的含义,后面的几幅图表学生也能描述出其所表达的数学信息,但如果让学生再说说每幅图分别表示是哪个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

  2、部分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活跃;相反,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回答准确,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3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9

五年级审定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范文01-0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01-06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与小数混合运算》教案01-23

五年级上册数学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07-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