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必备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② 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乐趣。
②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
活动
设计
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1、说说利用计算机可学些什么。
2、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
倾听、讲解
为本课教学铺垫
学习新课
1、阅读火山喷发资料并思考: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培养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A.地球内部有什么?B.地球内部温度怎样?C.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D.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认识火山的成因。
4、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状况。
5、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总结评价
1、说说自己学习的体会。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倾听、总结
反思、总结、激励、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结果,“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汇报: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实验材料。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
教师: 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
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 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教师演示实验。)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
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
6、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
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
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料袋飞起来。
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和热气球原理一样。)
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
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
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
7、汇报实验现象。
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
五、课外思考:
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3.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组讨论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1. 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 “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 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 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 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 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 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 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 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 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 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 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一边。
③ 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 教师检查,纠正。
4. 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 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 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活动目标
1. 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 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 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2、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课件、瓜皮、紫沙泥 、硬纸片、木筷、橡皮泥、纸巾、 木块、胶带、粗绳、胶水、小车、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给桥分类
1、请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桥梁。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种桥梁图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按自定的标准分类。
4、小结
桥分为1.梁桥(平板桥) 2.拱桥3.吊桥(斜拉桥)
二、实验探究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比较:
(1) 导入
老师指着分好的三座桥问:同学们,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种桥最坚固?
让学生自由猜测
师:同学们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想不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欲望。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2)注意事项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说几点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师展示记录表),组长负责填写。2、实验要在这张实验纸上做。(师展示实验纸)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一人汇报其余三人演示。
(3) 实验 师指导小组实验。
(4) 汇报演示
(5)小结
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三、 搭建“瓜皮桥”
(1)师: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桥墩搭建一座“瓜皮桥”吗? 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一小组搭建的桥最坚固?
师: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五小块切好的西瓜皮、两块紫沙泥的桥墩、四小片纸巾。
图片出示这些实验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桥”。
(2)注意事项
把两块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时候,要在它们之间放一片纸巾,这样西
瓜皮之间就不滑。
(3)搭建 师巡视。
有的小组很快搭起“瓜皮桥”,个别小组没搭成功。
(4)汇报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没有。不过没关系,下面请搭建成功的说经验、不成功的说失败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搭建成功了,我们先把五块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两块瓜皮之间一定要放一张纸巾,这样就不滑了。
生:我们小组没有搭建成功,我们没有配合好。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组忙活了半天却没有搭成。不过没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桥工人建一座桥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齐):是。
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同学不仅认识了桥梁,还亲手搭建了桥,课后我们同学可以分小组出一份关于桥梁知识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到班级文化长廊内。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有关科学教案05-23
科学教案[优秀]07-28
科学教案【集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