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科学教案 篇4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5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6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
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