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愿意动手操作、探究,进行实验。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四种纸张的不同特性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记录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彩色绘画纸、牛皮纸、蜡光纸、宣纸、脸盆、水、记录表、PPT 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纸艺品店,了解纸的多种多样。
1.幼儿触摸各种各样的纸
宝贝们,今天纸艺品店又进了四种新的纸张,老板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参观并帮忙将纸张分类下。
2.讨论纸的厚薄、软硬等特性
提问:宝贝们,你们看到了这四种纸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纸摸起来觉得怎样啊?
小结:原来,纸是有很多种的,而且他们都不一样。宣纸看上去很薄, 摸起来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绘画纸看上去也很薄, 摸起来有响声;牛皮纸看上去很厚,摸起来有点粗糙。
二、“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实验兴趣。
1.引导语:你们玩过这些纸吗?是怎么玩的?我也会玩纸,不过和你们玩得不一样,我会用纸变魔术。(教师示范折纸花苞)咦,宝贝们,有什么好办法才能让这朵花苞开花呢?
2.其他的纸做成花苞也能开花吗?你们来猜一猜。(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测记录结果)
二、巧手做花,自主选择纸张制作实验的纸花。
1.提问:宝贝们的意见都不一样,那怎么才能知道会不会开花呢?现在也请你们来当一回魔术师,我们去实验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好吗?
2.幼儿制作纸花,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要求:四个人为一组,自己选一张纸折成花苞,注意折的时候要四个角往中间折好。
三.静待花开,感受每种花开的速度,了解纸的特性。
1.猜想实验
提问:你们猜猜这些纸花放到水里会怎样?你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同时将纸花放到脸盆里去,比比看谁的花开得快,谁开得慢?
2.观察讨论,再次验证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花会开放?他们开的速度怎样?
3.记录小结
结合记录表,验证结果。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里,水慢慢跑到纸宝宝的身体里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所以纸花开了,这就是纸的吸水性。不一样的'纸吸水性也不一样,有的吸得快,纸花开得快,有的吸水慢,纸花就开得慢。我们刚刚看到宣纸吸水最快,绘画纸第二,蜡光纸第三,牛皮纸吸水是最慢的,所以最后开完花。
四、落花为泥,变废为宝
1.纸船激趣延伸
提问:我们用四种不一样的纸做成了纸花让它在水里开花了,这些纸还能变成什么呢?这四只小船也是用这四种纸做的,你们猜小船会浮在水面上吗?哪只小船会游得更久更远?
2.变废为宝,珍惜纸张
提问:刚刚我们实验完泡在水里的纸还有什么用呢?
小结:弄湿的纸张有的还可以放到美工区,继续探索。五、活动延伸
1.将各种材质的纸张、水盆等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对比实验。
2.将泡过水的纸张投放到美工区让幼儿继续再创作。
活动总结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很新颖孩子也很喜欢玩,第一个环节可以让他们多触摸几下,多一点时间感知各种纸的特性。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采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太拥挤,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是通过列举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列举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制作饮料”,是本课的动手制作内容,它既体现了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又是一项体验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高涨,应希望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二、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科学方法:概括整理 阅读 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核心价值观:热爱科学,学好科学,提升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
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2。理解人类所有生产活动和生活,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简单(应包括茶叶溶解在水中的视频材料;烟花爆竹的生产与燃放)。学生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小组准备:糖、1—2种新鲜水果、柠檬酸、小苏打、杯子、开水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把家里的简易榨汁机带进课堂。
教 学 流 程
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请罗列出来。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
(1)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2)综合分析:
A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B物理变化改变了物体的什么?
C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随机完成板书: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物质 (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变化 (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
(3)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活动:观察:做茶叶溶解在水中的活动,观察物质溶解扩散的过程。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2。录像: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
(通过收集、汇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物质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4。小结,板书: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板书课题:8 物质变化与我们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爱喝的饮料有哪些?你觉得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呢?
想不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尝试自己制作饮料?
2。打开课本第41页,阅读两种饮料的制作方法。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尝试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建议:也可以尝试制作草莓饮料、苹果饮料等其它水果饮料。
3。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回家制作课堂上没有制作过的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 (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课外活动回家自制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成预见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罗列本单元研究了哪些物质变化,有些小组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可以边翻阅课本资料,边整理。
课堂评估能积极投入到整理概括单元内容的活动中来;
能为收集资料付出努力,并乐意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 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 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5、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 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 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 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 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 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 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 红、绿——黄色 绿蓝——青色 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课件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
四、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
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小实验:每位学生用自己做的有色眼镜观察放于太阳光下的一张白纸,观察白纸呈什么颜色?
五、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
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
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小实验: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用一幅自制的眼镜,观察一张白纸。
现象交流:
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能透过形成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鸡出生的过程
2、了解《小鸡出壳了》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对话。
3、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母鸡、小鸡、鸡蛋头饰,卡纸制作的母鸡翅膀
2、小鸡出壳及鸡妈妈领着鸡宝宝在田野的自制课件
3、《母鸡进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老师和孩子们随着《母鸡进行曲》进活动室,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
一、出示小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师出示小鸡),看,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鸡啊,尖尖的小嘴巴,黑黑的小眼睛,浑身毛绒绒的`。"老师再很神秘的问:"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鸡是怎样出生的吗?"让孩子们自由议论。这时老师再出示鸡蛋,说:"小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教师介绍小鸡孵化的过程)。在这21天的孵化过程中,鸡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进入下一环节.
二、按顺序出示幻灯片,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先出示第一幅图,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小朋友们,这是最初的鸡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孩子大胆表达。然后老师再问:"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再引导孩子与第一幅图进行对比观察,说出鸡蛋里面的变化。依次进行,直到出示完小鸡出壳了的最后一幅图。
三、出示鸡妈妈领着鸡宝宝的课件,配乐欣赏故事
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们来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鸡宝宝们快活的抖抖黄绒绒的毛,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青草。"
"青草是什么?"
"青草嘛,是让我们踩着走路的。"
"哦,那个圆点点是什么东西?"
"那是露珠。"
小鸡头一低,吃了一滴露珠:"妈妈,露珠是甜的。"
"孩子,青虫的味道还要好呢!来跟着妈妈去找吧。"
小鸡跟着鸡妈妈,"悉沙悉沙"踩着青草。它多神气,生下来就会走路,还会唱歌:"叽叽叽叽!"它是在唱:"妈妈呀,我真快乐!"
欣赏完故事后,老师再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鸡妈妈和小鸡的对话。
四、师幼游戏"小鸡出壳",结束活动。
老师带着母鸡头饰,胳膊带着用卡纸制作的母鸡翅膀扮演鸡妈妈,幼儿带着鸡蛋头饰扮演蛋宝宝,模仿母鸡孵蛋的过程。幼儿随着老师的口令和翅膀的动作,完成小鸡出壳的过程。最后老师说:"哇,宝宝们都出来啦,跟妈妈找青虫去,叽叽叽叽…"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及两两等量相加的意思。
2.大胆尝试动手操作、调配颜色、并记录。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体验认识色彩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魔法瓶三个、PPT课件一份;一瓶醋、一瓶矿泉水、一瓶牛奶;调色杯人手一份、颜料水共14份(红、黄、蓝)、记录单、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认识颜色的经验。
3.环境准备:适宜操作的室内环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
2.难点:能准确的用"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出三间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渲染活动气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有白水的矿泉水瓶,请幼儿察验后开始变魔术,依次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
2.这三个颜色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幼儿回答……
3.教师: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叫做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美术三原色,即红、黄、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
4.你们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去学这个魔术,然后今天在这里表演变魔术?幼儿回答……
5.师:因为这三个美术三原色宝宝想去彩色城堡玩。
(二)出示彩色城堡图。
1.师:但是想进彩色城堡必须打开城门。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堡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彩色城堡的主人:"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彩色城堡的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三角形组成的风车门才行。现在你们的老师已经变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
2.教师提问:
(1)现在只有三种颜色,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2)请你们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分别需要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
3.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还是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吧。(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吧。")
4.师:什么是"两两等量相加"?幼儿回答……(半杯醋加半杯牛奶,半杯醋加半杯矿泉水,半杯牛奶加半杯矿泉水,现场请幼儿演示、记录,特意确定如何"两两相等"。)现在你们学会了"两两等量相加"这个本领了。
5.师:你们愿意帮助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吗?那请你们有序的走到下面桌子去,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调色杯及你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将这些颜料水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在一起才行。不然我们就进不了彩色城堡。
(三)幼儿操作、记录、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小朋友们有顺序的排队到下面的桌子去操作、然后填好记录单。你是用哪个颜色和哪个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得到什么颜色的,请你在记录单上连好线哦,小朋友们需要合作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的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
(四)小结、讲解。
1.师:请小朋友讲解自己调出来的颜色以及自己用到了哪两种颜色。你们调出来的颜色是不是开锁需要的?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堡的主人,好不好?(1)红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是紫色、(2)红色和黄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是橙色、(3)黄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是绿色。
2.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五)介绍"三间色"。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彩色城堡的主人让我们找的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紫色、橙色、绿色,这三种颜色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间色"。原来,这些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等量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美术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2.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呢,请进来吧。")
3.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老师选出了三种水果,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西瓜、茄子、橙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美术三原色和三间色,哪位认真听课的小宝贝能告诉罗老师美术三原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美术三间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
活动总结、延伸
师:因为今天你们上课表现都非常的棒,所以彩色城堡的主人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我们来听听是什么任务。彩色城堡的主人"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可都太棒了,我想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你们回到你们班教室用今天你们学习到的美术三原色和美术三间色来装饰你们班的教室,我相信你们会完成得很好的"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彩色城堡主人交代的任务呢?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有秩序的排队回教室思考思考要怎么装饰,一会儿罗老师回教室时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哦。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