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3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
二、操作体验
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
(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
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
(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头。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
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
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6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图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图片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0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1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材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生活 情境运用 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研讨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乘除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材情境和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列式计算下列试题:
272÷4÷2 840÷﹙2×4﹚
二、问题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19页最上面 的文字。)淘气选的故 事是850个字,他用的时间是5分,怎样计算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要是知道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就可以了。
师:怎么求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850÷5就可以 算出。
师:大家计算一下吧。
4:170个字。
师:同学们算出淘气一分能讲170个字,就容易算出三分能讲多少字了。大家列个算式吧。
生:170×3=510﹙字 ﹚
师:刚才我们是分两步、列两个算式计算的。同学们看看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说说这样计算的含义。
生:我列的算式是这样的。850÷5×3.850÷5是一分能讲的字数,再×3是三分能讲的字数。
师:大家再想一下,淘气要在3分的`时间内把他选的故事讲完,他每分至少应该讲多少字?
生:用850÷3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笑 笑参加讲故事活动,遇到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 他一起解决吧。
生:阅读老师出示 的教材情境。
师:首先我们要知道笑笑讲的故事是多少个字,老师相信大 家会计算的。
生:150×4=600﹙字)
师:知道了故事的文字数量,知道了讲故事要求的时间,我们怎样算每分应讲的字数呢?
生:600÷3=200﹙字)
师:刚才的问题能不能列一个算式呢?
生:150×4÷3 150×3÷4
师:究竟哪个算式正确呢?请大家互相交流下。
三、课时巩固。
交流、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的第5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⒈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探讨,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用一个标准的方格(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厘米方格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这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它们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给出条件,计算面积。
一、比较引入
出示课件:上海的秋天
师:秋天一到,上海的许多树的树叶飘落了,今天我们数学课也来研究这树叶。
研究树叶的什么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师:先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摸一摸,指一指)
师:求这片树叶的面积,你们发现与上学期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不同?
(上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是规则的图形。有的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像长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过用方格数出来。这片树叶的周围是凹凸不平的。)
师:(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如何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师:这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每一个同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
(可以用厘米透明方格纸来计数……)
全班讨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师: 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课件演示: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纸),发现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先来数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办?
(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请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吧!(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纸:树叶图)
出示表格:
整格31个大于等于半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师: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2、师:每个小组中的树叶的面积又是多大?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把记录填表
整格个大于等于半格个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3、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树叶的面积,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三、练一练
1、 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张画有白玉兰花的平面纸
师:我们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学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汇报。
2、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校活动的吉祥物、学生出生时“脚印”、“手印”)
师:这里就有一张我校读书节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图,它有多大?
小组计数,汇报
3、师: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来计数。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如何?
检测练习:
板书:
树叶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方法:数格子先数整格,再数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5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11-20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商是几位数》数学教案11-19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4
三年级数学教案06-0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11-20
三年级下册教学总结02-05
语文下册三年级的教案08-08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总结04-2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总结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