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农历五月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文化(重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6、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
2、图片: 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
活动过程: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师生律动出场--乘火车(进站)
一、开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游戏--《手指歌》
二、基础部分
1、谈话导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呢?(粽子),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豆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你喜欢吃哪一种粽子?
(2) 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
2、欣赏故事(要求幼儿安静倾听,理解故事内容)3、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 1 ) 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2)出示插艾草、香袋、咸蛋、涂雄黄、系彩色丝线的图片,了解其用途。(幼儿讨论)师:除了这两个习俗,你们还知道别的端午节习俗吗?还有许多习俗就躲在旁边的小篮子里,你们去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你们认识这些习俗吗?(幼儿自由分组进行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说,你们看到的是端午节中的哪个习俗?
幼儿边说边观看图片,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虚实结合,加深印象)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五索象征五条龙,民间传说能降服鬼怪。
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
三、学习儿歌
1、欣赏儿歌
2、跟读儿歌
3、朗读儿歌(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四、游戏部分--萝卜蹲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字宝宝做出蹲下的动作
活动结束
(播放背景音乐,游戏退场)师: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许许多多,你们喜欢过端午节吗?假设今天就是端午节了,让我们也来庆祝一下吧。你们想按哪种习俗过端午节?
师:那就让我们用最热闹的方式来庆祝吧!
带领幼儿玩赛龙舟游戏走出活动室(通过游戏增进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
五、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欣赏故事、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都适合大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活动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材料准备:
幼儿带来有关伴奏带、表演道具;老师准备画纸、折纸等。
活动设计:
一、了解幼儿参赛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今天会给大家展示什么才艺?了解幼儿参赛内容。
二、才艺大比拼。
1、根据小朋友参赛内容,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如“运动小组”可表演拍球、跳绳;“表演小组”可讲故事、唱歌、弹琴等;“巧手小组”可进行手工、绘画等。
2、“运动小组”先才艺展示,大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幼儿。
3、“表演组”和“巧手组”分两个场地同时进行。老师和配班老师组织。
请幼儿相互评议,选出“表演组”和“巧手组”的一、二、三等奖。
三、颁发小礼物。
1、对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表现进行评价。
2、老师为获奖幼儿颁发相应礼物,其余幼儿发鼓励奖小礼物。
反思:
比赛前老师提前告知小朋友本次周末活动的内容,还通过谈话活动鼓励小朋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当天,老师了解到有多半小朋友是主动做好了准备的.,老师根据小朋友要展示的内容,组织小朋友按几个小组进行,如“运动小组”:表演拍球、跳绳;“表演小组”:讲故事、唱歌、弹琴等,“巧手小组”:手工、绘画、搭积木。针对一部分没有能大胆报名的小朋友,在老师鼓励和引导下,也加入到自己喜欢的小组中,通过和小朋友一起来展示自己的本领,变得更加自信了!最后每位小朋友都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礼物,很开心!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想想、看看的过程中了解耳朵的基本功能,能够安静有耐心的倾听声音,听辨声音的来源。
2.喜欢用耳朵听声音,能够关注周围事物发出的声音,体验收获的乐趣。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绘本ppt各种声音片段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耳朵
1.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请闭上你们的眼睛。我说到什么名称,你就用手快速的去摸一摸。
2.请睁开双眼,你们的小耳朵本领可真大,听的真仔细,动作也很快。
3.多亏了耳朵我们才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一下耳朵的本领。
(二)我们的耳朵本领大
A细微的声音和嘈杂的声音
1.我们都知道,耳朵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呀?
2.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耳朵进入大脑,大脑会根据声音判断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3.我们现在教室很安静,安静的时候,可以听见很细微的声音,闭上小眼睛,请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模仿,如:翻书,呼吸等让幼儿倾听。
4.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听见很多声音混在一起,我们来听一听,你听见什么声音了。(播放一段嘈杂声音)
B,喜欢的声音和不喜欢的声音
1.你平时也会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你还听见过什么声音,?
2你喜欢听什么样子的声音?为什么喜欢?
3.那你觉得什么声音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不喜欢呢?
小结:有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如:音乐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美妙的歌声等等。也有的声音听起来不舒服,如:汽车的喇叭声,造房子时候机器的撞击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C.听辨声音
1.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些声音,有的是你听过的,有的`可能平时听的不多,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很轻,我们一起来听听都有些什么声音。
2.老师播放声音,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声音。(闹钟滴答声、风声、雨声、飞机飞过、汽车开过、门铃,音乐、讲话、笑声、鸟叫、木头燃烧、小老鼠、树叶落下来、雷声、大象、汽车喇叭、笛子、大提琴。
D.耳朵的功能
1.刚才这些声音是我录下来的,原来录音机和电脑是可以录音的,这些声音我们以后一直可以听,它们被保留了下来。
2耳朵的本领大吗?它还有很多本领呢,我们来看一下。
3播放ppt。一边播放图片,教师一边说。听到爸爸妈妈反复的说一些词语之后,我们才学会说话,如:爸爸爸爸。我们的耳朵听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脑会记住这些声音,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滴滴叭叭。你的耳朵还能预报危险,我们听见身后传来的汽车声音,我们就要把自行车骑到路边,让汽车过去。
4.我们的耳朵这么重要,如果耳朵听不见了会怎么样?那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三)认识动物的耳朵
1.除了我们的耳朵本领很大,小动物的耳朵本领也很大呢。
2.你见过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呀?它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
3.播放ppt认识动物的耳朵。
4.小结:大象的耳朵是最大的,小老鼠的耳朵是圆形的,驴和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还能动。鱼和鸟的耳朵我们平常看不见,藏起来了。小猫为了听的更清楚,它的耳朵也会转动,耳朵的不同位置代表了它不同的心情。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我们听不见的声音,蝙蝠发出超声波,他们能听见,我们就听不见。毛毛虫也会发出声音,可是我们也听不见。
5.还有一些小昆虫没有耳朵,他们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感受,如蟋蟀用脚来感受声音。
(四)自主阅读
耳朵的本领可真大,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小朋友去看一看,里面有很多关于耳朵的事情。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知道绿叶和枯叶的区别
难点:了解树叶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小碗六个、擀面杖六根、剪刀、胶水、磁带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音乐引入
老师放出音乐《小树叶》,让小朋友自己找出今天的教学主题----小树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冬天到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让幼儿分组表现树叶飘落的样子。(一名幼儿当树干,展开双臂,其他幼儿扶着他的手当树叶,老师说,秋风来了,“树叶”便从站着的姿势变成蹲下的姿势)全班一起表演歌曲《小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老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将幼儿分成六组,通过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1、教师出示一片枯叶和一片绿叶。提问:这两片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使用各种工具从颜色、形状、有无汁水等方面发现区别)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枯叶呈黄色,褐色,黑色,易碎、没有叶汁;绿叶呈绿色,不易碎,有叶汁。
四、活动延伸
带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分组做叶子粘贴画,张贴在展示角。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这次活动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乡土材料——树叶。从整个活动来看,内容丰富有趣,既有音乐元素,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体,也使用了实物对照,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团队协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观察和发现的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总结,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我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材料,旨在发挥他们最大的自主性,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并发现知识,积累经验。但由于分组的关系,导致个别内向的孩子参与度不够,下次会多关注这些孩子。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许多植物放在水中都能生出根,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2.通过探究与实验,了解根的作用(能喝水)并发现植物的根是不同的。
3.培养幼儿爱观察、喜探索的精神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吸水情况。
难点:观察瓶子里的水位,讨论水到哪儿去了。
活动准备
1.各种常见的植物(如:带根的白菜、葱、蒜、芹菜等)
2.透明容器(如:果冻杯、可乐瓶等透明无色容器)
3.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注:此活动过程需跟踪观察、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1.导入:
提问:你们都见过那些植物?名字叫什么?形状怎样?见过它们的根吗?
2.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植物的根长的是什么样子呢?
3.采纳幼儿意见,一起种植植物(将幼儿寻找来的植物放入装水的容器中)
4.老师帮忙用记号笔在透明容器上画上刻度,观察水位变化,看看小植物每天各喝几格水?从而发现根有吸水的作用。
5.在记录表中记录植物每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及水的多少)
6.这些植物都能生出根吗?你看到了吗?它们像什么?你见过没有?
7.粗根和细根吸水一样多吗?
结论:经过将近四周的观察、比较、记录,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白菜的根又细又密,像老爷爷的胡子;蒜的根密密的,像小朋友的头发;芹菜的根又粗又长像老鼠的尾巴......并且,孩子们通过透明容器上的刻度发现,小植物的根最大的作用是能“喝水”,而且根越大越粗喝水越多。
延伸:
在自然角中种植多种植物让幼儿观察、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植物根的作用的认识并利用春游、植树节等活动教育幼儿热爱自然,爱护植物及了解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和根的穿透力。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本节课中通过幼儿种植、观察、记录了解了植物的根、叶等生长变化过程。
首先我借用孟若愚小朋友的`问题,引导组织幼儿种植,通过区角材料投放,让幼儿自由探索、讨论,使课程能真正追随幼儿发展的一种思维。在教学中我学会发现-——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学会尊重——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学会支持——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及时地捕捉到了孩子感兴趣的事,并能即时回应。把个别的问题变成大家的疑惑,吸引更多的孩子有探索的兴趣。
其次,我能尊重孩子。孟若愚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我想:如果我当场就把答案告诉大家的话,她肯定还会追根问底,而且其他孩子们也可能似懂非懂,。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鼓励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观察,让孩子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自主发展。
本活动中对幼儿情感教育稍欠缺,课后老师反响还好。总之,生成课实施的过程,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生成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
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胡椒生长在哪里》是一本很有知识性、图文并茂的绘本,书中众说纷坛的答案中渗透着游戏的元素,使原来乏味的问题有了浓浓的趣味,符合大班孩子思维方式,引发了大班幼儿好奇,探究的欲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让孩子理解了绘本的知识内涵,同时也逐步的培养着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画面细节及文字的观察理解绘本内容,获得相关的新经验。
2、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激起不断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绘本ppt,幼儿游戏用的小红旗,记号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你能看懂上面写了什么吗?
——(?)这是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这些小朋友在干嘛?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有问题就要有答案。
1、 揭示答案,分析判断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回答,(第一位。。。)
——你觉得谁的答案正确?肯定吗?都同意吗?
——让我们来揭晓正确答案,他们的回答有没有正确的?你觉得第几位小朋友回答正确的?为什么?
2、 观察图片,捕捉细节,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看看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细节进行提问,必要时老师进行启发,如:这是什么季节?冬季里它应该干什么?)
——看看图片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里面的小朋友怎么回答的?你同意吗?你有答案吗?
3、 观察画面,寻找答案
——看看书里的答案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图片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关键是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才能找到答案。
4、 游戏:小博士
——书里还有很多问题,比较难,你们怕不怕?我们就来个小小的游戏,做做“小博士”想做小博士的就要听清楚游戏要求。
——讲清楚游戏的规则
(1) 游戏分三组,每组5个幼儿,每组抓阄一个题目
(2) 除了该小组幼儿回答外,其他幼儿可以参与。
(3) 答案分3分、2分、1分小旗
(4) 抢答结束后算出小组总分,决出胜负。
——游戏中师生共同验证答案,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 经验迁移
——书上的问题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少,我就碰到一个问题,让你们来帮忙找到答案(夏天,为什么小狗的舌头伸在外面?)
——你们有问题吗?来考考我们的好朋友,也可以考考我们的客人老师!
(幼儿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答案)
小结:从一本好看的书中我们发现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到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有稀奇古怪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寻找答案,你们愿意吗?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两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等量的淡水和盐水)、鸡蛋、盐、勺子、碗,水彩笔,记录表,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出示装有等量淡水、盐水的杯子,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做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么样呢?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
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2.展示幼儿记录纸,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3.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4.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活动延伸:
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7-20
【经典】大班教案07-23
【精选】大班教案07-26
(经典)大班教案08-09
大班教案(精选)08-11
大班教案【经典】08-29
[精选]大班教案09-14
大班教案(经典)09-10
(经典)大班教案09-11
大班的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