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3 09:50: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5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了解相关文学知识;

  2、通过诵读,提高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把握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提问: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老师要听写一个词。

  明确:斡旋。

  战争从古至今都不可避免,而解决战争的办法从古至今都只有两种:一是一方宣告失败标志战争结束,另一种就是双方通过谈判化解战争。今天我们要读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关于斡旋的故事。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10分钟)

  提问:《左传》大家在初中一定已经接触过了,大家学了其中的那一篇文章啊?

  明确:《曹刿论战》

  提问: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左传》谁写的?都写了些什么?

  明确: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提问:那么,大家还记得与《左传》并称“春秋三传”的是哪两本史书吗?

  明确:《公羊传》、《谷梁传》

  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秦晋的军队包围了郑国,在危在旦夕的关头,佚之狐建议郑伯去请烛之武出使秦伯游说。烛之武经过一番机制的答辩,终于让两国退兵,解了郑国的围。

  提问:秦伯晋侯为什么围郑?

  明确: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提问: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烛之武

  提问:烛之武是姓烛吗?

  明确: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文化知识:姓名的由来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1 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 尧 虞 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 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 柳

  5 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 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康

  三、诵读疏通。(25分钟)

  单个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集体诵读。三遍,以辨明句读。

  请5位学生分句疏通文意,指出自己在阅读中所发现的文言知识,教师补充总结。

  古今异义:

  1、执事:(古)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项事情的人

  2、东道主:(古)去往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

  4、去:(古)离开(今)前往某地

  5、无能:(古)不能(今)没有能力

  6、夫人:(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通假字:

  1、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6、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词类活用 :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肆,形作动,扩张,延伸;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动,损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10、共其乏困(动作名,缺少的东西)

  重要实词: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边境。(本文: “越国以鄙远”)

  2、微

  ①细小,轻微(则名微而众寡)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暗暗的。 (《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4、若

  ①似乎、好象(山有小囗,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你的(更若役,复若赋)

  ⑤赶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说

  ①陈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

  ②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