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教案汇总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阅读活动,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保持良好的友谊。
2、通过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3、初步获得相反的概念,感受事物相反的特性。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难点:初步获得相反的概念,感受事物相反的特性。
三、活动准备:
故事大书《吉吉和磨磨》;幼儿用书每个幼儿一本。
四、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感受快慢节奏。
教师结合大书讲述故事《吉吉和磨磨》。
——吉吉和磨磨是一对好朋友。吉吉是个小兔子,磨磨是个小乌龟。他们在一起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讲述时注意根据故事内容情节加快或放慢语速,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两个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让幼儿感受快慢节奏。)
(二)自主阅读,初步获得相反的概念并感受故事中的友谊。
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说一说:
——故事中有哪些是相反的意思?(如吉吉讲话快,磨磨讲话慢等)
——吉吉和磨磨怎样成为了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帮助、鼓励?
(三)表演故事,用动作表情表现相反的人物性格。
教师讲述故事,请幼儿用动作表情大胆的表现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四)集体讨论,迁移生活。
——除了快和慢意外,生活中还有什么相反的'现象?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多和少、长和短、大和小、粗和细等。)
(五)相反词游戏,巩固相反的概念。
1、运用拍手打节拍的方式与幼儿玩问答游戏。
(可先从大和小的事物开始,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如大公鸡和小公鸡、大门牙和小门牙。当幼儿熟悉玩法后,再换为长短、高矮、胖瘦等相反词。)
2、教师可视具体情况改变拍打节奏的方式,如用脚踏地、用手拍膝等。
3、鼓励幼儿自己变换游戏的方式,继续玩问答游戏。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什么是长大,能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小动物们成长的喜悦心情。
2.学习复述小动物们自我介绍的话语。
活动准备
挂图第1号,幼儿人手一本操作书。
动物图片小熊、小马、小兔、小象
活动过程
一、组织谈话导入。
师:过了一个暑假,你们长大了吗?你们可以用动作来告诉大家你在哪方面长大了吗?幼儿自由发言
师:今天,小动物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依次出示小熊、小马、小兔、小象,并依次用这些小动物的语气做“自我介绍”
小熊:大家好,我是爱睡懒觉的小熊。
小兔:小朋友们好,大家认识我吗?对啦,我就是爱蹦蹦跳跳的小兔
小象: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大家好,我是小象
小马:大家好,我是跑步健将小马
师:小熊他们到底有没有长大呢,听听故事你们就找到答案了。
二、倾听故事
第1―4段,欣赏、理解故事,并能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小动物们成长的喜悦心情。
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暑假过去的一天早晨)
故事里有谁?(小熊、小马、小兔、小象)
小熊在干什么?(小熊在树洞里呼呼睡觉)
小熊的朋友们都来了,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长大了吗?
师:小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有表情地复述小马的话,并加上一定的动作)小兔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复述并做动作)
小象呢?它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要求同上)
小熊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说了什么?
小熊穿衣服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穿鞋子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熊对大家说,原来的衣服、鞋子怎么变小了,真的是变小了吗?那是为什么?
小熊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自己长大了呢?小熊长大了吗?我们继续听故事。
三、继续倾听故事第5段至结尾,感受小熊的变化,理解什么是长大。
小熊到底有没有长大?
小熊长大了吗?你从故事中什么地方听出来的?
师小结: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小熊已经长大了,它的衣服、鞋子、帽子都变小了,连原来跳不过去的小河也能轻而易举地跳过了,小动物们是幼儿园中最大的孩子了。
完整倾听一遍故事,学习讲述故事。
分别请四名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四、讨论:你长大了吗?体验成长的快乐。
1、师:我们班级里最大的孩子
是谁呢?你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吗?你是从哪些方面知道自己长大了呢?
2、幼儿讲述有关自己长大的事情,可引导幼儿从身体的长高、升班、弟弟妹妹的到来等方面来讲述。
结束部分:教师进行总结讲评,课后到活动室外用肢体动作表现自己长大了。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所以我选择生活中孩子们常见而又感兴趣的大树作为活动题材。让幼儿通过一些自然物来测量大树的粗细,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如卷尺、纸条、绳子,进行操作和探索发现结果,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
活动目标:
一、 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的粗细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排序。
二、 在测量活动中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任务,让幼儿体验到伙伴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重点:
重点是正确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木粗细的方法,以及对树木进行排序。
活动难点:
掌握用绳子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提前创设了适合本次活动主题的环境:自制四棵粗细差异不太明显的树并标有1—4的序号;测量用的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每组一张测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郊游》,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扮演小司机做开车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 课程主体:
(一)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说出这四棵大树有哪些地方不同
教师:小朋友们看我们这里有几棵大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回答(有四棵大树,它们有的粗有的细,它们身上的数字不同……)
教师:你们说这四棵大树哪棵最粗哪课最细呢?
幼儿回答(三号大树最粗,一号大树最细。)
教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回答(用眼睛看出来的)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这种方法叫目测,可是在两棵大树粗细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实用了,那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树的粗细呢?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说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
教师讲解每位幼儿想出的好办法。引导幼儿说出用各种自然物去测量树木。
(三)教师为幼儿准备几种测量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还有记录结果的笔和记录表。
1.幼儿自主的去选择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如何去使用自己手中的测量工具,并会把测量结果正确的记录下来。
教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测量大树的工具,现在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我们分组去进行测量,测量以后你们小组的几名成员一起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比一比几号大树最粗,几号大树第二粗,几号大树第三粗,几号大树最细。
2.注意让幼儿在测量的同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到伙伴间合作的乐趣。
(四)教师总结幼儿的测量结果。
教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看哪组小朋友测量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