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7 08:50: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备课人:朱素香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点题之语的含义。

  3、理解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体会乌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和保护。

  教学重点:

  1、正确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从人物的言行推断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通过第一课节的学习,俺们已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运用读书记号,划出描写达丽玛的重点句进行品读,知道达丽玛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学。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11课《春天的雨点》(同学齐读课题)。主要是来研讨乌汉娜老师的特点,感受她的内容世界。

  二、同学自读课文。

  1、同学打开课文,拿出笔,默读全文,用“~~~”划出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

  2、交流划出的重点句,并及时纠正。

  三、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由组长组织,抓住其中几句重点句进行学习。要求组员认真读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并向组内的同学说说自身的体会或感受?

  2、 组一起讨论是否说得有道理,可以补充,可以纠正。

  3、 选一名代表汇报其中一处的讨论结果。

  四、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同学说到哪句就出示哪句)

  例(一)出示:“21岁的乌汉娜老师解开蒙古袍的衣襟,把10岁的达丽玛搂在身边。在绵绵春雨中,她送小朋友回到家里,然后转身走了。”

  1、说哪些地方让你很感动?(或哪些在方让你感受很深?)

  (1)“解开、搂在身边”要说明为什么?

  (看文章插图理解)“搂”的意思。示范“搂”的动作。

  谁经常这样搂着你?现在搂着达丽玛的是妈妈吗?像妈妈吗?真的像妈妈吗?为什么?

  小结:乌汉娜老师从年龄上看不像妈妈,而像一位大姐姐,但从动作上、从感情上看却像一个关心保护小朋友的妈妈。

  板书:乌汉娜 关心保护

  谁能把这种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朗读指导时可以说:“你能把搂在身边读得轻一些吗?读得更温柔一些吗?)

  读得真感人,老师都被感动了,这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2)“转身走了” 讲清原因。

  想象:在绵绵春雨中,乌老师坚持送小朋友回家,然后转身走了,难道达丽玛就没有挽留过乌老师吗?望着浑身湿淋淋的乌老师,达丽玛会怎么说呢?

  乌老师听了达丽玛的话心里暖烘烘的,她抚摸着达丽玛的小脸蛋,说什么了?

  小结: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老师,此时此刻,乌老师心里想的还不是自身,而是她的同学,在乌老师的眼里,达丽玛和41位同学不只是她的同学,更是她的小朋友。

  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说——听录音读——竞赛读

  引语:这些话充沛体现了乌汉娜教师是一个关心保护同学的好老师,你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呢?接下去请别的小组来汇报。

  例(二)出示:乌汉娜老师忘记了一切疲劳,心头一阵活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俺放心了……”

  (1)从什么地方看出乌老师很疲劳?

  (2)乌汉娜老师为什么事这么激动?

  (3)还可以从句子中哪里看出乌老师很激动?(省略号,因激动而说话断断续续)

  (4)谁能试着读读这名话,注意要读出激动的语气。

  小结:对,同学每一滴进步,都会让老师感动莫大的心慰,这“激动”让俺们体会到乌老师有一颗“关心保护”同学的心。

  例(三)出示: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的眼睛走了神。

  (1) 说说自身体会到什么?

  (2)“发现”可以看出乌老师什么?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身的体会与感受)

  例(四)出示:乌汉娜老师让达丽玛坐在自身身边,像是对着42位同学,又开始讲课了。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说说自身的感受。)

  (2)“42双眼睛”是什么意思?

  (3)说说“给1个人上课和给42个人上课有什么不同?”

  (4)小结:乌老师宁愿自身上两次课,多辛苦一些,也要协助达丽玛把上课时因走神而没学的课,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老师啊!谁能把自身的感受与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五、理解中心句

  刚才,各小组都抓住描写乌老师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讨论,让大家感受了乌老师是一个关心保护同学的好老师。

  在第一节课时,有很多同学对文章的最后一句不理解,

  出示:“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的心里。”

  现在俺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是不是可以读懂了?

  1、由读这句话,说说自身的体会。

  2、论:这两个“春天的雨点”各指什么?为什么春天的雨点会落的达丽玛的心里?(第一个是指大自然的雨点,能使万物生长,第二个是像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保护,而达丽玛就像小草一样,在老师的关爱下能茁壮生长。)板书:万物生长

  小结:乌汉娜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保护就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达丽玛的心田,使达丽玛也能像草原上表草一样茁壮生长。板书:(画小雨)茁壮生长

  板书:

  乌汉娜 ------- 关心保护

  ︱︱︱︱

  春天的雨点-------万物生长

  ︱︱︱︱

  达 丽 玛-------------茁壮生长

  (知错就改 )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2.理解题意。

  一.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朗读课文,了解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2、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醉心、劳顿、先驱”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课题“阅读大地”的含义。

  3、了解文章如何利用时代背景和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奇特之处,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回顾课文引入: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板书:奇人 奇书(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与众不同的谓之“奇”)

  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奇人、奇书都奇在何处呢?)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徐霞客。

  二、 了解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徐霞客被后人所熟知,正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的地理学家的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生:科学文献、不朽杰作。

  补充资料: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游记,齐读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外国科学家是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齐读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三、走入文本,找一找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奇人”

  (一)、找出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和学生的现在的生活对比,体会徐霞客长途旅行的不易及艰辛。

  1、出示:“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2、抓住“没有……没有……没有……连……都没有……又加上……”体会其旅行的艰苦及危险。

  3、体会之后有感情朗读

  (二)感知奇人

  1、 默读课文找一找,徐霞客究竟奇在哪呢,可以简单的批注,并找出文中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概括徐霞客的特点: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板书四个词语)

  2、 交流汇报

  (1)志向奇: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①通过读你了解了什么?(雄心壮志)

  ②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③小结: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有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2)精神奇:学习第三自然段。

  “此后三十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记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①读本段感知“有坚强的意志”

  ② 想象都能历尽了哪些千辛万苦

  ③感情朗读。

  ④小结:三十年里,徐霞客忍受着孤单寂寞,常年艰苦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他的`精神与众不同,堪称奇人!

  (3)经历奇:学习5、6自然段。

  ①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长途旅行是艰苦和危险的呢,?读一读文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读5、6自然段。

  ②是呀,这三个小例子只是他三十多年游历生涯中的点滴事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③通过对比领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④小结出旅行的过程充满着艰辛,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

  3、阶段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奇人,才有了千古奇书。找出文中几个数字来体会《徐霞客游记》这本奇书的形成过程。

  “出示:徐霞客从22岁第一次出门旅行,到五十三岁抱病回家半年后去世,三十多年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他行程九万里,走遍了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才写下了这部千古奇书。”

  找出: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这几个数字再次体会奇人所写的奇书。板书: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

  四、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务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1、这里所说的阅读大地指的是什么?阅读就是考察、走遍、横跨、游历大地。

  2、作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终其一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所以我们说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补充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五、知识链接

  1、知道中国旅行日的时间及来历。

  2、欣赏故居图片。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奇人 奇书

  卓尔不群 三十多年

  锲而不舍 九万里

  不避艰险

  求真求实 十六个省份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头晕目眩 迸 兀自 裹挟 死不瞑目 匆匆 头颅 随手拈出 蓦然 熟稔 真谛 逡巡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迸 兀自 沸腾 死不瞑目 超脱 世俗 超然 自嘲 蓦然 沧桑 真谛 躁动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粘 着 省

  二、能力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赞美春天的基本感情,语文教案-夏天也是好天气。

  2.分析衬托的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

  理解夏天在作者心中独特的感受。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夏天也是好天气》一文从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夏天带给作者的独特的感受: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话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二、思路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与春天对比,写夏天到来的感受。

  第二部分(2-8)夏日炎炎产生的感情变化——变得超脱。突出夏天的“好”。

  第三部分(9)写夏天的超脱的美的感受。归纳全文,回应题目,点明中心。

  三、欲扬先抑,揭示主旨

  《夏天也是好天气》,乍看标题,这是一篇赞美夏季的文章;读下去,说了半天还没见一个“好”字,写的却是夏天的闷热。为了写夏天的闷热,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心,刚刚放下一半”,叹息“未及发出”——夏天来临之快;“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夏天炎热的程度;“冲动得沉默,沉默地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的死不瞑目”——炎热带来的心理反应。这些比喻,这些近似夸张的'语言,写足了夏天的特点。再往下读,终于明白前文从黄梅雨难捱(衬出夏天炎热的难捱),写到夏天难以忍受的闷热,只不过是在“蓄势”,为写后文的“好”积蓄气势,这样更能突出夏天特殊的“好”,引人注目。正是这闷热的氛围,给人们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使人们有可能脱离常务,领略到闲暇给他们带来的妙处。于是“小女孩穿上漂亮裙子”,“小男孩随时跃入水中”,连“大人们”也“放下工作,或追忆往事,或翻翻旧书。”“人的心”在这闷热的夏天,可以超脱一切,只剩下一份洒脱。最后作者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夏天,让你在躁动中获得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四、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使人读来顺畅而不晦涩,形象鲜明可感。这与文章大量而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

  排比。排比分句子成分排比和句子排比两种类型。本文主要是后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夏天也是好天气》。如“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句子的排比,能够增大表意的密度和严谨,语气上也会造成一定声势,使句子富有感染力。

  比喻。如“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十分生动而形象地把夏日炎热的人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

  拟人。如“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使太阳有了人的特征“挣扎着”,生动地写出了“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的特点。

  五、阅读方法指导

  这是一篇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领悟。初一学生未必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全部思想,因为它多以生活的阅历和价值观念作基础。所以,“不求甚解”是阅读本文的好方法。不求其挖掘出多少深意,只要求学习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学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看生活。

  《夏天也是好天气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先抑后扬的写法。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查字典,疏通字词障碍。

  二、 导入

  “心静自然凉”,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试着说一说。

  三、 默读课文

  1.画出生动描写夏天闷热的句子,简要谈谈感受。

  提示:如“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等。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句?简要谈谈感受。

  要求: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必统一标准。

  四、 研读课文

  1.读第③段

  说说你对“往日报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和“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两句话的理解。

  提示:静下心来,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脱身,清醒地看待世事人生,多思考思考问题,多品味品味生活。

  要求: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2.读④-⑧段

  找出和上一问内容相近的语句

  提示:第6 段“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第①段“何苦来哉?”

  第8 段“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生发出人间的妙音真谛”等

  说说第④-⑤段内容和以上语句有什么关系?

  提示:用孩子们天真率直的言行更有助于引发成人们对人生的感悟。

  3.读第③段

  体会“自省的宁静”“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注意根据第③-⑧段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五、朗读课文

  品味“夏天”在作者心中的感觉,思考人生的哲理。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学生读起来可能会有较大困难。建议加强颂诵读,把课文作为“储备”,先让学生“吸收”,留待日后慢慢“感悟”,对一些重点语句点到为止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理解。

  板书设计

  闷 热

  别样生活 别样景物 夏天也是好天气

  感 悟

  好 天 气

  探究活动

  联系自己体验感悟文章

  文章谈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而你对夏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采用联系的方法阅读本文,发掘自己的感觉,并把它写下来,也是本文的一种收获。

语文教案 篇8

  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词(每空填2字)。

  (1)()间,它们全逃散了!

  (2)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了……

  (3)学着听爸爸打()的声音。

  (4)()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2、试在括号里填上拟声词。

  (1)()的磨砂声

  (2)()的哭啼声

  (3)()的水滴声

  (4)()的崩倒声

  (5)()的电铃声

  (6)()的流水声

  3、摘抄文中写视觉、听觉的四字词。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

  5、学用文段的语言形式写一段话(提示:从多方面写好一类事物)。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问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课内精读

  (一)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6、画横线句子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7、自选角度评述第一段话。

  8、试着在第二段文字中补写两三个关于动物声音的例子。

  (二)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2)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

  (3)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10、结合语境辨析下列“声音”的具体内容。

  (1)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2)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3)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11、阅读第三段选文,用横线画出“没有感觉”的人的具体表现。

  12、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13、用波浪线在二、三段文字中标出能显现文章层次脉络的句子。

  课外选读

  鸟类亦有外语(节选)

  任何种类的动物,对于它耳朵听到的声音,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注意。某一种声音对某动物是否有意义,是和该种动物的本能及其一定的经历有关。野生的乌鸦和海鸥与其同类通讯是用声音,近似于一种语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令斯博士及其夫人,发现许多乌鸦和海鸥,能听懂同类鸟儿的叫唤声。他们发现,在美国的乌鸦有特别的告警声调,其他美国乌鸦闻之则飞去。他们以高度原音的录音带,把宾夕法尼亚州乌鸦的告警叫声录下来,然后对着法国的乌鸦播放出来,它们听了不仅不飞走,反而聚拢来,或者毫无反应。把美国海鸥的警叫声录下,再对法国海鸥播放出来,法国海鸥亦无反应。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

  (选自《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14、“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中“外语”是指:__________。

  15、选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16、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思考探究

  17、一个演员说:笑声是温馨拨动声带而生。一个心理学家说:哭声是痛苦扯动喉咙而生。那么,你能说说读书声怎样产生的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秦朝灭亡的原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