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算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算的教案1
一、知识点回顾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
2、知道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掌握数轴的定义,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理解有理数的有序性,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3、利用数轴理解数的绝对值和一对相反数的意义。
4、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5、有理数的乘方。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
6、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律。
7、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运算时可合理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8、掌握科学计数法。
二、典型例题分析
1、计算
(1)、 (2)、(- 2 )+ 1 + 1 + (- 5 )
(3)、-150(- )-250.125+50(- ) (4)、(+3 )(3 -7 ) (5)、3 (- )-(- )2 - (- )
(6)- ( + - )
(7)、{1+[ -(- )](-2)}(- - -0.05)
(8)、
(9)、
(10)、
(11)、已知|x|= ,|y|= ,且xy0,求代数式5x+7y-9的值。
(12)、
(13)、
(14)、已知 的值。
2、实数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
3、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 的值;
4、已知有理数a、b、c满足 + + = -1 求 的值。
5、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并将结果填写在横线上。
①1715873=
②2715873=
③3715873=
④4715873=
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规律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⑵不用计算器,请你直接写出9715873的'结果。
6、任意写出一个数3的倍数,把它的各个数位上数字分别立方,再把这些立方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接着,把这个新得到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立方,再把这些立方数相加,又得到一个新的数;,如此重复做下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
7、欢欢在一家玩具厂里测量了20个底座是圆形玩具的底座直径,测得直径如下(单位 mm):25、 25、 24、 24、 23、 24、 24、 25、 26、 25、 23、 23、 24、 25、 25、 24、 24、 26、 26、 25。 试计算这20个玩具的直径总和以及平均直径。你能找出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如果请叙述你的方法。
9、一口水井,水面比井口低3m,一只蜗牛从水面沿着井壁往井口爬,第一次往上爬了0.42m ,却下滑了0.15m;第二次往上爬了0.5m后又往下滑了0.1m;第三次往上爬了0.7m又下滑了0.15m;第四次往上爬了0.75m又下滑0.1m,第五次往上爬了0.55m,没有下滑;第六次蜗牛又往上爬了0.48m没有下滑,问蜗牛有没有爬上井口?
有理数及其运算 测试与练习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数的倒数必小于这个数 (B)一个数的相反数必小于这个数
(C)一个数的立方必大于这个数的平方(D)一个数的绝对值必不小于这个数
2. 6.07 是( )
(A)17位数 (B)18位数 (C)19位数 (D)20位数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两个不为零的数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商为( )
(A)-1 (B)1 (C)0 (D)不能确定
5.10 (n是正整数)表示的数是( )
(A)10个n相乘的积 (B)n个10相乘的积 (C)1后面有n-1个零
(D)1后面有n+1个零
6.下列判断错误的( )
(A)负数的偶次方是正数 (B)有理数的偶次方是正数
(C)-1的任何次方的绝对值都是1 (D)有理数的偶次方不是负数
7.有加法交换律可得,a-b+c=( )
(A)a-c-b (B)c+a-b (C)a-c+b (D)c-a-b
8.如果两个有理数的差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都不是正数 (C)不都是正数 (D)以上都可能
9.计算(-2) +(-2) 所得结果是( )
(A)2 (B)-1 (C)-2 (D)-2
10、绝对值 小于7而大于3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 )
A、15 B、-15 C、0 D、30
11、若│a │=7 ,b的相反数是2,则a+b的值是 ( )
A、-9 B、-9或+9 C、+5或-5 D、+5或-9
12、在(-5)-( )= -7中的括号里应填( )
A、-2 B、2 C、-12 D、12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①若两数的差是正数,则这两个数都是正数
②若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差为零
③零减去任何一个有理数,其差是该数的相反数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4、减去一个正数,差一定 ( ) 被减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能确定谁大
15、若M+|-20|=|M|+|20|,则M一定是( )
A、任意一个有理数 B、任意一个非负数
C、任意一个非正数 D、任意一个负数
16、两个负数的和为a,它们的差为b,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 )
A、a>b B、a=b C、a<b D、ab
17 、数m和n,满足m为正数,n为负数,则m,m-n,m+n的大小关系是( )
A、m>m-n>m+n B、m+n>m>m-n
C、m-n>m+n>m D、m-n>m>m+n
18、若 =a+b-c-d, 则 的值是( )
A、4 B、-4 C、10 D、-10
19、计算:-1.9917的结果是( )
A、33.83 B、-33.83 C、-32.83 D、-31.83
20、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小于零,和大于零,则这两个有理数( )
A、符号相反 B、符号相反且负数的绝对值大
C、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 D、符号相反且正数的绝对值大
21、在计算( - + )(- 36)时,可以避免通分的运算律是( )
A、加法交换律 B、分配律 C、乘法交换律 D、加法结合律
22、定义运算:对于任意两个有理数a、b,有a*b=(a-1)(b+1) 则计算-3*4的值是( )
A、12 B、-12 C、20 D、-20
23、已知0>a>b,则 与 的大小是( )
A、 > B、 = C、 < D、无法判定
24、若 = -1,则a是( )
A、正数 B、负数 C、非正数 D、非负数
25、已知a与b互为倒数,m与n互为相反数,则 ab-3m-3n的值是( )
A、-1 B、1 C、- D、
二、填空题
1.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_____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8000000得_____________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的积是__________
4.比较大小:-0.1 ___________ (-0.1)
5.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的绝对值,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列式计算:3的二次幂与- 的积的相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 =4, =3,当ab0时,a-b=______________
8、小丽沿着东西方向的道路行走,她先向正东方向走77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8 米,最后小丽停在出发点 方向 米处。
9、当x、y 满足 时,│x│+│y│=│x+y│成立。
10、(- 4 )+( )= -2 ( )-(-6 )=2
11、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位置如图所示: ? ? ?
b o a
化简:①│a│-a= ③│a│+│b│=
②│a+b│= ④│b-a│=
12、3.141 +0.314 -31.40.2= 。
13、两个有理数相乘,若把其中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 。
14、已知3a是一个负数,则a是 数
15、数b与它的倒数 相等,则b= 。
16、(1)绝对值不大于20xx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积是 。
17、 的0.12倍等于-14.4
三、解答题
1、- 2、
3.-1.53 4、 -2
5、 6、(- )
7、( - + )(- 63) 8、-150(- )-250.125+50(- )
9、3 (- )-(- )2 - (- )
10、{1+[ -(- )](-2)}(- - -0.05)
11、(1)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 的值;
运算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在以前的数学计算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但并没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利用主题图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学会用字母来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原来学生只知道可以这样做,现在又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加深了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骑过自行车吗?骑过多远呢?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
师:骑自行车既有益健康,又环保,有位李叔叔也爱骑自行车,到处去旅行,请看屏幕。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3)学生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56+40=96 40+56=96)
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2.教学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师:如果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b+a。
3.思考,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3+4+5=4+3+5
4.巩固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65+145= + 109+31= +
44+98= + 346+273= +
学生回答。
5.应用加法交换律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 )+29 128+( )=15+( )
( )+( )=323+186 54+a=(a)+( )
指名回答。
6.课堂练习,填一填(课件出示)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验算加法。
(3)加法交换律字母表达式:a+b= +
(4)59+62=62+
(5)78+a=a+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1).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3).学生思考,指名列式。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生答:可以)
88+104+96=88+(104+96)
2、课件出示下面算式,先计算,再说说他们的'关系。
(1)(69+172)+28○69+(172+28)
(2)155+(145+207)○(155+145)+207
师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3、教学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138+(62+365)=( + )+365
(2)( +358)+ ( )= 198+( +42)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
2.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字母表示: a+b =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 (a+b)+c=a+(b+c)
运算的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83页1-6题,练一练,练习十六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复习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1、说出下面每组算式表示的.意义。
15+5 20-5 4×3 4×0.3 15÷3
1.5+0.5 2-0.5 0.4×3 0.6×0.2 1.5÷0.3
(1)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每组等式的意义。
(2)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3、口答,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3×0.4
三、复习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1、复习加、减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
两人板演,齐练,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
板书:
分数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子加减,分母子变。
异分母的,先通分再计算。
3、说一说,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后计算?
说一说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和整数,小数加减法法则有什么共同特点?
2、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后四题,两人板演,齐练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
板书: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
分数除法:乘以除数的倒数。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口答,三、四题说说怎样算的。
四、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4、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与整小数相同吗?
四人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5、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看课本,应用了哪些定律。
观察,这样计算简便吗?为什么?
指出:整小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是同样适用,运用这些定律和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6、讨论练习十六第3题。
观察练习十六第3题,讨论一下,每题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指名学生口答怎样算简便。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右边四题,第4题下面三题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左四题,第4题上面4题,第6题。
运算的教案4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 + 一 方法二: + 一
= + 一 = + 一
= 一 =
= =
( 5 )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 - 或1 -( + )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1 - - 1 -( + )
= - - =1 -( + )
= =1 -
=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第119 页的内容及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第5 ? 8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 +
( + )+ ○= +( +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 .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 页的第5 、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19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6 .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 = (≠0)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5 - - - +
- + - + - - -( + )
2 .请将 、 、 、 、 和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 + +
(2) 1- + - + -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运算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对一些小数除法进行正确的简算.
2.通过对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小数除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0.8×0.5 1.6+0.38 0.15÷5 1-0.75
0.48÷0.03 630÷45÷2 6÷1.2 4×2.5
280÷35 0.56÷14 0.92÷0.4 1.1×5
教师提问:630÷45÷2 280÷35 0.56÷14是怎样口算的?为新知辅垫
(二)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4÷5 420÷6+150 750÷5-80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连除、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例10.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9.3÷0.5÷2.4
教师提问:9.3÷0.5求的是什么?
2.尝试计算
说一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练一练
432÷3.6+2.88 2.96÷0.4-1.73
教师提问: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与整数连除、除加、除减有什么联系?
结论: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完全相同.
(二)小数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1.教师:在整数除法中,我们学过了一些简便算法.
360÷45÷2 560÷35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2.变式
3.6÷4.5÷2 5.6÷35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说出简算的.方法.
小结:整数除法中的简算方法在小数除法中了同样适用.
3.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8 930÷5÷0.6
三、课堂小结
1.从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
四、巩固新知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1÷28=2.1÷□÷□
0.78÷0.3÷0.2=0.78÷□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13.6÷0.8÷0.3 0.77÷35
40.5÷0.5+10.75 9.728÷3.2÷19
7.2÷1.2÷3 18.305÷0.07÷85.76
(三)对比练习
13.4÷4÷2.5 35×1.6÷8
10.8÷3.3 3.2+0.128÷0.8
(四)看算式直接写得数
0.25×2.3×4 1.5÷1.5+1.5 1-0.32-0.68
1.4×0.5-0.7 4.5÷4.5÷2 18.4÷4÷2.3
3.6-2.4÷2.4 50×0.34×0.2 20×(0.1-0.05)
0.1×0.2×0.3 4.6×7+3×4.6 38.5×0×0.38
1.25×0.4×8 0.65×101 0.5×4÷0.5×4
五、板书设计
小数连除、除加、除减
例10.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9.3÷0.5÷2.4
=18.6÷2.4
=7.75(千米)
答: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7.75千米.
运算的教案6
第1教时(总第1教时)
教学内容:三步式题--教材第1页例1,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4.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2+30÷342×380÷16+12
12×5-60÷28×5×10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卡片或投影)
130-100÷5×3
(43+57)×(28-21)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32+540÷18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划上线。)
学生组题,教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72÷(6+3×2)72÷(6+3×2)72÷(6+3×2)
=72÷9×2=72÷6+6=72÷12
=72÷18=12+6=5
=4=18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位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运算的教案7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30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口算练习九第1题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算?
2、引入新课
这节课,就用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分数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1、教学例5
出示例5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按照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分数连除,要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改写成连乘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相乘。
2、教学例6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
根据例5、例6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里,凡是遇到除以一个数,都可以改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行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练习九第2题第一、二行,第3题第二行。
课后感受
这节课的例题对学生而言很简单,但是练习九的第3题解方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方程上比较合理。
运算的教案8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有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利用类推迁移,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教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本课时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充分体现算与用的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已有的是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否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练习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
关注每个孩子的能力、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注重学生的差异,对同样的练习,做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已经有了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本课时是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题材,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了让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课前布置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上课前交流,并用课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不仅让学生借此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随后交流关于故宫有多大的一些信息,以“想不想知道故宫的面积”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宫的面积时,师出示相关信息,让学生阅读信息,并且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哪条信息最关键?和谁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个体发展。
汇报交流时,注重学生能否完整地说自己的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不仅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算顺序,突出了重点。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师要照应前面的问题,适时评价:同学们很棒,自己求出了故宫的面积,下次再到故宫,你都可以当一个小导游了。让学生不仅有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总结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知识类推,同位交流,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最后及时出示两道题练习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自主思索与同位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运算的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环节,使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转换,能够根据信息列式,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着重突出以下两点:
1.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比直观图更加清晰、简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借助画图、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对比归纳,建立模型。
例8和例9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例题教学以后,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等题目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问题的共同之处:单位数量不变,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总量不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片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交流课前布置的学情检测卡内容。
2.集体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条件)
4.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21元。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求单位数量和求总量的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这两道题的联系,并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8。学生认真读题,发现信息。
(已知条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所求问题: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碗,摆一摆题中的数量关系。(课件展示数量关系示意图)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小组讨论,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列式:18÷3=6(元)
6×8=48(元)
从图中可知,买3个碗用了18元,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一个碗的价钱,用除法计算。买同样的碗,说明碗的单价相同,也就是一个碗6元,求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就是求8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独立尝试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求单价,再求总价,也就是先除后乘,列成综合算式为18÷3×8,可以用脱式计算。
18÷3×8
=6×8
=48(元)
3.回顾反思,对比总结。
小组合作验证计算结果,然后汇报。
[通过刚才的计算得出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和题中的已知条件正好相符,说明做对了]
运算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39—40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4÷6+2×8
(2)(84÷6+8)×2
(3)84÷(6+8)×2
84÷(6+8×2)
2、小结计算顺序。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汇报信息
2、根据回答简单板书相关数据,要求什么问题?
3、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先求什么呢?
4、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8+6)×2
=14×2
=28(人)
84÷28=3
方法二:
84÷(8+6)×2
方法三:
84÷[(8+6)×2]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指84÷[(8+6)×2]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揭示课题并板书
6、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你们说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信心试一试吗?
7、提问:这里的中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8、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简单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解答并交流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依次分析各式
分析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方法二与问题存在矛盾
练习写中括号[]
运用中括号自我改正,同桌互相交流改正后的算式
学生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通过每组三道题的计算和比较,你明白了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4、阅读“你知道吗?”,并组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各自计算,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3)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4)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5)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学生阅读,交流。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设计。
1、计算。
240÷[(68-53)×2]560÷[(12+8)×4]
312÷2-24×4320-40×3+66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3、东东看一本98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5页,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4、学校买来20套课桌椅,共用去1040元。已知椅子每把12元,桌子每张多少元?
运算的教案11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61×2+26 =147+1
=122+26 =148
=148(天)
运算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15+20
=35(元)
②20+5×3
=25×3
=75(元)
③20+5×3
=15
=35(元)
④20+5×3
=20+15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 50-36
=14(元)
②50-18×2
=32×2
=64(元)
③50-18×2
=36
=14(元)
④50-18×2
=36-50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运算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运算的教案14
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练习三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
56+7315(34-29)-+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举例说明
计算:+
(1)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
=+
=
3、尝试练习
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出两题,请学生进行板演,学生评价。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2
(-)75-25-
二、列式计算
1、与的.差的是多少?
2、减去的,差是多少?
3、的比少多少?
运算的教案15
设计说明
1.借助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单纯地去记忆各种题型,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非常疲惫。因此,当新问题出现时,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图的过程与方法,最后列出算式解决问题。通过画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还能帮助学生有效探究不同的算法。
2.注意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和反思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注意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反思中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能让他们知道今后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哪些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1.计算,并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1+÷
2.列式计算。
(1)40的是多少?
(2)50的是多少?
3.说一说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
(1)学校有故事书800本,比连环画多。
(2)乙数是100,甲数是乙数的。
(3)六(1)班有女生27人,男生比女生多。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二)]
设计意图:回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数的混合运算及理解单位“1”,让学生了解单位“1”可以是已知量,也可以是未知量,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自主提问,形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50辆,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
(2)提问:根据题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并汇报)
2.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24页情境图。
师:把刚才的信息变动一下,改成“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指导分析“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引导学生思考:
①“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是什么意思?试画图表示。
②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第二天的成交量=第一天的'成交量+增加的辆数)
③单位“1”是哪个量?(第一天的成交量)
④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应先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
⑤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后,汇报:50×)
⑥根据等量关系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
指名板演:50+50×
=50+10
=60(辆)
⑦理解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并说一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和等量关系。
3.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思考。
(2)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50×。
(3)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天的成交量×第二天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几分之几=第二天的成交量)
(4)借助线段图分析“第二天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几分之几”。
【运算的教案】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案03-15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案04-12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5-19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集合】05-19
(合集)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5-19
(合集)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5-19
混合运算教案汇编(15篇)04-13
运算二小学数学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