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1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初步学习词语之间的搭配:( )的苹果、( )的山楂、( )的葡萄,并能连起来说段话。
3、正确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3小节。
4、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5、能够用几句话从形状、颜色、味道简单对一种水果进行描写。
1、由于学生所掌握的形容词有限,所以词语的搭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一些词语进行练习。
2、水果的写话练习,必须基于学生口头表达熟练的基础上,否则很难达到预设效果。教师应当适当的加以引导。
一、提问导入:
2、师:我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冷也不热,气候宜人。而且秋天到处都是金色的,金色的庄稼,金色的落叶,好美!不信你们看??(连续播放秋天景色的图片)
3、师:美不美?难怪我们的作者要用“迷人”来形容秋天的景色。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那就让我们看着这美景大声地朗读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体会课题,了解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春天和秋天的。
(1)自由读(2)指名读(3)(学习生字)灿烂:(1)注意字形(2)理解词义(3)搭配灿烂的(笑容、阳光、星光、春天)固然:1虽然2确实选择义项。
2、师: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季节呢?(秋天)为什么?(“更加”)。
3、难怪作者要大声赞叹: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呀!指名读齐读。
4、过渡:作者写一派迷人的秋色到底写什么迷人?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呢?(板书:瓜果遍地)完成练习:( )的'春天( )的秋天。
5、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到秋天的果园里去感受一下,请看大屏幕。 (显示图片:瓜果遍地的秋景图)。
6、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喜欢吗?
三、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3).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水果?用“﹏﹏”划出。
2、自由读
3、借助拼音读好词语
4、交流:柿子苹果山楂葡萄
三、品读感悟抓住比较,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在作者笔下,这些水果到底是什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走进课文慢慢欣赏。让我们先去西面山洼看一看。
1、师:说到秋天,我们不得不提到枫叶。唐朝的杜牧就曾经在《山行》中留下了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在作者眼中,它和柿树比就逊色了不少。
2、理解“逊色” 。
3、看,这就是柿子。大声朗读第2小节,你能用文中最美的一句话来夸夸柿子吗?指名读。
4、(学习生字):“简”的写法。
5、评读渗透比喻句齐读:让我们一起去夸夸它吧。
6、出示练习
四、深入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1、过渡:红得火一样的柿子固然让人着迷,可迷人的水果不止它呢。
2、自由读第3小节,想想自己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
3、解决词语问题:的近义词什么是一串。
4、依次分析:红香蕉苹果、大金帅苹果、山楂、葡萄。
(1)红香蕉苹果:那么??那么??那么??(读出三个“那么”不同的语气)。
(2)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黄澄澄(复习abcc、abb式的词语)。
(3)山楂:比喻句。出示玛瑙(强调“缀”字,表示果实累累,沉甸甸的)比较句子:一颗颗强调多和沉。
(4)葡萄:自己大声朗读,把形容葡萄的词语用( )表示。 “水晶”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 “红玫瑰”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
小结:
同学们,当我们走出葡萄园,回头望去,你发现作者是抓住了这些水果的什么来写的呢? (颜色样子)是呀,这些水果的颜色多美,它们红得像火,黄得耀眼,绿得像玉石,紫得发亮。样子也美,有的像玛瑙,有的像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还有的像珍珠。
原来,不止春天有着鲜艳的色彩,秋天的色彩也那么明艳动人,怪不得作者不是以迷人的秋天为题,而是以迷人的秋色为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迷人的秋色吧。
5、全班齐读课文第三小节。
6、小结文章的结构。
五、复习巩固,说说练练:
1、读词语。
2、用学过的词语说一说:( )的苹果( )的山楂( )的葡萄,3、小组合作说一说:瓜果遍地的秋色真令人欣喜啊!果园里有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4、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读字,巩固书写左右结构的字。会写“巾、孔、铜、领、群”5个字,会写“铜号、红领巾、欢笑”3个词语。
2.通过读儿歌、看图,了解公园美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认识其中的事物,明白准确表达这些事物的数量词。
3.拓展阅读多篇相关儿歌,积累量词,背诵儿歌。
重难点:
1.指导书写汉字。熟悉儿歌中的量词,能在生活中准确运用这些量词。
2.尝试看图说一说量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表达同一个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巩固认读所学生字和词语。
1.指名读文,比一比谁读得。
2.认读词语:沙滩、军舰、帆船、稻田、翠竹、队旗、铜号。
3.摘字卡,认读生字组词。
二、学习三、四小节的内容,深入理解量词的用法。
(一)第三、四小节,学习量词。
道、孔、丛、群、面、把、队、片。
1.一道小溪:“道”指用于江、河和某些长条形的东西。
如:一道河万道霞光。出图展示帮助理解。
_“道”作为量词还可以用到很多地方,如两道门、一道题、一道命令、一道手续。
2.一丛翠竹:这里的“丛”作为量词的`时候用于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如:一丛杂草、一丛鲜花。
3.群: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
如:一群马(一匹马)一群人(一个人)一群鸟(一只鸟)。
4.一面队旗:“面”用于扁平的物件。
如:一面镜子、两面国旗。
5.一把铜号:“把”用于有把手或能用手抓起的器具。
如:一把刀、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把”作为量词的用处还有很多,根据我们的学习会逐步加深。
6.一队“红领巾”。
(1)“队”用于成队的人或动物等。如:一队人马、一队骆驼、一队战机。
(2)“红领巾”指代的是“少先队员——戴红领巾的人”。
一队“红领巾”指的是一队少先队员。
7.一片欢笑。
(1)“片”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心意等。
如:一片春色、一片欢腾、一片真心、一片新气象。
(2)第1小节“一片沙漠”中的“片”用于地面或水面等。
如:一片草地。
(3)拓展学习:“片”,作为量词还可以用于成片的东西。
如:一片药、一片树叶、一片雪花、一片面包。
师小结:在读儿歌的时候,我们认识了解了量词的用法;细读儿歌后,我们深入了解了每个量词的用法,我们发现有的量词真不简单,能用三个或者四个方面表达数量。只有我们在读儿歌的时候,真正弄明白量词的精准用法,才可以灵活地用到生活中,不出错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这首儿歌吧。
(二)背诵儿歌,积累量词。
1.填空背诵。
一()海鸥,一()沙滩,一()军舰,一()帆船。
一()鱼塘,一()稻田。
一()垂柳,一()花园。
一()小溪,一()石桥。
一()翠竹,一()飞鸟。
一()队旗,一()铜号。
一()“红领巾”,一()欢笑。
2.看图背诵。
给出四幅场景图,每幅图上出现四种事物,学生说出带量词的词组。
3.自主背诵。
两人或多人合作背诵展示。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巾、孔、群、铜、领”5个字,观察结构。
(1)占格和笔顺,注意“巾”是独体字,第2笔是“横折钩”。
(2)“孔、群、铜、领”4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仔细观察后,发现“铜”“领”书写时要做到“左窄右宽”,尤其是“领”的左边“令”字捺变点。
“孔”“群”虽然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书写时要做到“左右均等”。
2.抄写“铜号、红领巾、欢笑”3个词语;生描红再练写。
提示:“笑”的第7笔是撇。
3.展示交流,再次修改。
四、拓展阅读。
1.出示儿歌《量词歌》和《连念七遍就聪明》,自主阅读。
一张桌子两杯茶,天上七颗星,三棵柳树四朵花,地上七块冰,五条鱼儿水中游,树上七只鹰,六只鸭子岸上耍,梁上七根钉,七本书,八幅画,台上七盏灯。
九面彩旗呼啦啦,呼噜呼噜扇灭七盏灯,十个娃娃排排坐,哎呦哎呦拔掉七根灯,滴滴答答吹喇叭。呀嘘呀嘘赶走七只鹰,这些量词要记清,抬起一脚踢碎七块冰,千万不要弄混它。飞来乌云盖没七颗星。
一连念七遍就聪明。
2.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3.分享收获:你从儿歌中学到了什么?
4.积累量词,说一说,记一记:
一(张)桌子一(杯)茶一(棵)柳树一(朵)花一(条)鱼。
一(只)鸭子一(本)书一(幅)画一(面)彩旗一(个)娃娃。
一(颗)星一(块)冰一(只)鹰一(根)钉一(盏)灯。
五、拓展运用。
1.变换量词,拓展运用,看谁说得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与同伴交流自己准备的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运用量词介绍画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儿歌。
2.古代也有关于量词搭配、描述画面的诗句,推荐背诵《一字诗》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小结:课文中通过四个场景,介绍了16个量词的用法。只有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说,你也可以把量词用对,用准。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3
1、教学过程: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品读课文。
2、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故事、朗读感悟、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称赞也是对别人的帮助;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学会称赞别人。
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1、以称赞为基点,自主感悟称赞的神奇魅力,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课中学生也在不断地获得称赞,体验快乐。
2、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情景朗读中内化语言,升华情感。
3、让称赞花绽放在课堂中,绽放在生活中,美丽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课件、小刺猬和小獾的头饰。
一、欣赏故事,整体感受。
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18课《称赞》,(板书课题)课文讲到了两个主人公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故事,(贴上小刺猬和小獾的图片)先认真听,仔细看,积极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小刺猬是如何称赞小獾的?
2、小獾又是如何称赞小刺猬的?
观看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故事,对故事有个初步的了解,调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
二、朗读感悟,体会称赞。
老师相机表扬。解决第一个问题。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边划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
1、学习14自然段
师: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指名读、齐读)
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句式:
师:一个比一个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一个比一个笨,句式对,但不符合称赞,称赞是抓住别人的优点来赞。
指导朗读刺猬称赞小獾的话。
出示句子: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a、抽个别学生读句子。
b、受到过别人称赞吗?当别人称赞你时是怎样的?
师:称赞别人是语气是真诚的,是热情的。请你们也试着读一读。
学生练读。抽个别学生读(非常真诚、要这样充满热情、发自内心)齐读。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的心里如何?(高兴极了)对呀!称赞就像一杯蜜糖水,让小獾从头甜到尾,特别快乐(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喜欢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轻松和谐的氛围,抓住称赞的话语品读,使话语开放而富有活力,具体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实意。
2.学习第二部分510自然段。
师:听了称赞,小獾仅仅是高兴极了吗?这还远远不够呢,不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510自然段,看看小獾又是如何称赞小刺猬的?用波浪线划出两个小伙伴的对话。
出示句子:
1、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呢!
2、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使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3、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4、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5、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我们来看看小獾说的这句话。
出示句子:
(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使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个别同学读。一二组读,三四组读。
理解句子:
过渡:清晨,小獾只会做粗糙的小板凳,可傍晚他竟会做椅子了,那是因为他从小刺猬的称赞中获得了(自信)板书。
要知道一开始小獾做的板凳很粗糙(展示粗糙的小板凳图)这就是粗糙的小板凳,面对这3张小板凳,小獾还真点儿泄气。
理解粗糙:
师:粗糙的小板凳是怎么样的?(不光滑,不精致)
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
有的正,有的歪。
所以小獾有点儿泄气了。
理解泄气:没有了干劲就是泄气。
小獾泄气时会怎么想?
理解自信:充满信心
小獾相信自己能怎么样?
师:是啊,小刺猬的一句称赞,带给了小獾自信、成功和快乐。
带着自信带着成功的快乐,挺起胸膛来读。
出示: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请第一组来读,哪一组比第一组读得更棒)
师:小刺猬听了小獾的称赞,心情(高兴极了)板书
所以他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板书:消除疲劳
总结板书:称赞会带来快乐,获得自信,消除疲劳,称赞的魔力真大呀!
提问:假如小刺猬不称赞小獾,结果会如何?请同桌商量后再回答。
小结:是呀!称赞就像一朵美丽的小花,开在小刺猬和小獾身边,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学学称赞别人吧!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不知不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我也来称赞别人:
(1)看到班里同学有进步时,我会说。
(2)妈妈做了一桌子好菜,我会说。
设计意图通过仿说、仿写,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体现到称赞带来的无限魅力。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大语文教育观。情境的创设,让孩子有了可交流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表演环节
请同学上来当小刺猬和小獾,一生读旁白。
适时让台下的孩子去发现,去称赞。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从表演中有所收获。台上表演的孩子更深体会到课文的内涵,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乐趣。而台下的孩子通过称赞台上孩子的表演,将称赞与表演有机而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结束语:同学们,称赞就像一缕多彩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太阳吧,让称赞的话语多挂在我们嘴边,它能让我们消除疲劳,让它给我们带来快乐,获得自信。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4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的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冷色和暖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对比的美感。
应会:通过欣赏冷暖色对比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所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冷暖色对比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意识,提高他们画色彩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特有的美感。
难点: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学习材料。
公鸡图片、彩笔、蜡笔、色相环。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忆三原色与三间色:
1.三原色:
红色:热烈、喜庆。
黄色:明亮、高贵。
蓝色:凉爽、辽阔。
2.三间色:
绿色:平静、清凉。
橙色:温暖、热烈。
紫色:高雅、神秘。
3.按照对色彩的不同感受,划分两大类,并说出划分的原因。
教学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使色彩的学习连贯、循序渐进。
二、感受探讨冷色与暖色:
1.冷色给人的感觉:凉爽、寒冷、清新。
2.暖色给人的感觉:温暖、热情、舒适。
3.冷暖色在一起给人的感觉:鲜艳、热烈、欢快、兴奋。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思维,由无意识到由意识的'分析。
三、分析研究“艳丽”的含义:
1.“艳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色彩、形状、姿态。
2.欣赏书中作品,看看艳丽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学意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美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创作表现艳丽的大公鸡:
1.提出作业要求: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画一只艳丽的大公鸡。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体验色彩冷暖对比的表现方法,感受对比色的美感。
五、欣赏评述艳丽的大公鸡:
1.组织学生欣赏、交流、评述。
2.拓展:冷暖对比色适合运用到那些地方?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色彩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色彩知识。
二年级语文第六课教案5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一、引言揭题: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三、作业:
熟读课文,熟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二、三段。
一、复习导入:
骆驼和羊都能通过一件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它们互不服输,最后想出什么办法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老牛怎么评的呢?老牛的话对不对?
2、“长处”指什么?“短处”指什么?骆驼和羊错在什么地方?
3、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呢?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
2、同学们互相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对同学们认为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指导。比如:
茂:注意下边不要多一点。
腿:要先写两边,后写中间。
4、读读生字新词。
5、书写指导。
三、练习:
课后2题、3题。
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准备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骆驼和羊》。针对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们更多地采取寓教于学的策略,大部分内容都采取情境引入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然而仅仅有理论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学便会无往不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道